第653章 李氏经济学:要敢于殴打顾客(2/2)
到了松江,他们都将获得一份收入不菲的科学院教职以及贵族头衔。
吴皇私下表态:
“对于外国籍科学家,我们需要有一个衡量标准。”
“如果他活着的时候主动迁居江南,那他一定是位伟大的科学家。”
“如果他因为种种原因,活着的时候没能迁居,但是死前立下遗嘱愿意把自己的尸骸葬过去,那他也是小有名气的科学家。”
“如果他生前不愿意去,死了也不愿埋过去。那这个人一定是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之辈,我们应当揭穿此人的虚伪面目,把此人开除出科学家序列,埋进历史的垃圾堆。”
“瓦特,就是一个典型!”
艺术生的性格缺陷暴露无遗。
很狭隘!
睚眦必报!
不可名状!
……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
撒克逊皇家科学院院士瓦特先生开始厄运连连,先是被私生子上门闹事,索要抚养金。
后有多位合伙人的家眷在报纸上哭诉瓦特人品恶劣,长期欺骗合伙人,致使合伙人一一破产。
舆论风暴愈演愈烈。
最终。
一名破产资助人的女儿在报纸上揭露:
她的父亲曾经资助瓦特先生的研究事业足足7年,后不堪重负,工厂破产,父亲郁郁而终。
瓦特先生名利双收之后,竟然试图让自己当他的秘密情人。
报道之后,
瓦特身败名裂。
大批有良知的民众围在他的住宅前漫骂,有激进分子在深夜向其私宅投掷了燃烧瓶。
瓦特先生仓皇出逃,去了大洋彼岸的里士满。
……
不管怎么样,这个世界总算是恢复了平静。
吴军开始分批东归
黑海——地中海——苏伊士(此段走陆路)——红海——印度洋。
其中一批军队在果阿登陆,武力摧毁了马拉塔联盟。
莫卧儿王朝得到了吴军青睐
双方签署了军火大单!
吴国将扶持莫卧儿王朝这个傀儡,打压地方部族,基本确定了南亚次大陆新秩序。
……
分批撤兵时
有一部分仆从军士兵选择不走了,他们在黑海附近做起了农场主,并在农场周围升起五色星条旗。
他们开始恶补汉语,摒弃原名,试图做个真正的上国移民。
善良的吴皇批准他们保留自己的轻武器,日常防身。
沿北线陆路返回的士兵在西清向导指引下,顺手摧毁了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的王帐所在,不曾深入山区。
从此,
蒙古人在高加索地区放牧。
哥萨克在第聂伯西岸定居。
西清在中亚三汗国的中间地带过了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
从鄂毕河到第聂伯河,从伊犁河到莱茵河,吴国的移民屯子炊烟袅袅,吴国的商人来往不绝。
……
李郁一声令下,将多余的大炮、马车、辎重就地出售。
这么些笨重的家伙不远万里拉回家肯定不划算,运输成本太高,不如造新的,还能拉动工业发展。
因为是战场开了光的武器,价格上浮一倍。
奥斯曼人买了一批。
哈布斯堡君主国又买了一批。
波—立联盟咬牙也买了一批。
二弟也默默地买了一批。
……
李郁笑呵呵的坐船离开了。
顾虑
不存在的。
炮弹会落在购买军火的客户们的邻居头上。
敝帚自珍是没必要的,都亮相过了,以欧陆的工业实力要不了1年就能仿制出来,还不如痛快点,先吃一口肥肉。
自信!
绝对的自信!
……
吴国军火商在满世界忙着推销滞销武器、淘汰军火。
尤其热衷于向全球的酋长们兜售前膛炮,知道你不会用,所以更想卖给你
茶叶战争结束了。
必须抓住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清库存。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各种利好因素刺激吴国重工业狂飙猛进,炼钢产量一再提升。
……
轻工业略显颓势,除了茶叶和食品,其他行业都有些后劲不足。
帝国的新增市场有些饱和了。
锅碗瓢盆、衣、被、铁制工具、帆布制品、煤炉,这些都是家庭耐用品,缝缝补补10年都在用。
所以得发掘更多的市场。
,是人类幸福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支撑。
帝国一下子获得了大量殖民地,的价格不断下跌。如今吴国的百姓手里宽裕多了,自然也舍得买点硬块回去尝尝。
民间对此欢欣鼓舞。
哪怕是20世纪80年代,硬块都是农村孩子求而不得的高档零食。
……
回程时,李郁乘坐一艘1500吨的蒸汽战舰沿途巡视殖民点和海军基地。
在苏伊士城,他下达密令,勘测确定路线之后立即开启挖河工程,7年之内必须挖通苏伊士运河。
蒸汽战舰续航有限,所以得沿着海岸线行驶,每隔一段就有海军补给点。
在舰上,
李郁要求海军将苏伊士城,果阿,科伦坡,仰光,槟城,金兰湾,夏威夷7处确定为海外军事基地的支撑点。
投入大量资金,修筑永备工事。
军民并举。
驻军、移民、商业中转、港口、农业、渔业。
以点连面,打造帝国的海外生命线。
……
1797年4月。
崇明岛。
旗帜飘扬
第一批从欧陆战场撤回来的仆从军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再次登船。
奉吴皇诏令:武装归国,清君侧,讨国贼。
国贼是两班老爷、大名老爷,地主商人。
……
吴国终于对扶桑、高丽下手了。
口号是:
武力铲除所有国贼,把他们的土地分给扶桑和高丽的穷困百姓!
同时强调:
国王的心还是好的,只是被底下黑心的两班尼、大名桑们蒙蔽了眼睛。所以,只反国贼,不反国王。
仆从军一呼百应,豪气干云,几乎没需要怎么动员就嗷嗷求战。
原因很简单,
比衣锦还乡更体面的是,扛着枪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