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冯氏秘事(2)(1/2)
为冯太后起草“均田令”的李安世,身份是侍御中散,官职是主客令。
北魏的文官制度,是从晋朝、南朝抄袭的基础上改装而来。
有资格出入皇宫的官员,除了职业宦官(黄门侍郎)、侍从(郎、中郎、常侍等)外,还有就是加了郎官衔的各部官员。
同样是各部官员,有没有郎官衔,可以由此判断他是否得到重用、重用的程度。
加郎官衔后,本身品秩就立马提高至少一级。
可以相对自由地出入皇宫,见皇帝机会多,得到重用和升职的机会自然而然大大增加。
郎官衔有几种,品级也有高低分别。可以从中央和政治局这样的概念区分理解。
李安世的侍御中散是正五品郎官衔,只颁给官宦世家子弟。
因为李安世的父亲李祥过去官居中书侍郎,也就是中书省副职,中书令高允的副手。
李安世现在的官职是主客令,九卿之一,相当于后世外交部长。
当然,这时代是战争实力决定一切,外交并没后世那么重要。
主持外交事务的长官,在秦朝叫典客,汉朝叫大行令、鸿胪寺卿,晋朝又改回典客。
北魏本来称首席外交官叫典客监,到李安世这,改为主客令。
李安世容颜清秀,但个子不高、略显肥胖。
这样的长相,离冯太后审美标准颇有距离。
因为冯太后之好色,止于正常需要,并不变态。
她对两大帅哥王叡、李冲,虽然时常召唤二人到宫中侍寝,但决不因此埋没二人才干。
相反,她将王叡、李冲二人放在外朝、委以重任,并明确要求他们:家庭不得闹出矛盾;本职工作必须做好。
所以,王叡、李冲二人是家花野花同时香、红旗彩旗都不倒。
李安世样貌一般却有大才。冯太后并不因他长相普通而冷落他,而是经常召他,以国事相询。
真的只是谈国事。
北魏的外交事务,其实大多数就是与南朝交往。
比如拓跋焘、刘义隆时代,两国皇帝都是嘴炮大王。
他们经常互派使者到对方首都,带着书信、礼品,问候兼讽刺、贬损对方。
二人在位的30年里,这样的事可谓家常便饭。
单就这点来看,拓跋焘、刘义隆可谓当世知己、惺惺相惜。
二人中的某位,有一阵子没收到对方的挖苦或礼品,总会怅然若失,浑身不舒服。
相较之下,马上民族出身的拓跋焘,更加豪迈夸张些。
他不但经常和刘义隆隔空打嘴炮,还与南朝的江夏王刘义恭、武陵王刘骏、辅国将军臧质,面对面发生过外交舌战。
那些场面后来被说书者编成了历史佳话。
站在汉人皇帝刘义隆的角度,他是不屑如此做的。
刘义隆自小接受的教育是正统儒学。
他绝不会放低身段,与敌方的王爷、甚至将军耍什么嘴皮子。
太掉价!
回到正题。
北魏与南朝刘宋国之间爆发的最近一次大战,是发生在公元459年的青州之战。
那时,北魏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南朝皇帝是孝武帝刘骏。
刘骏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中兴之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