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真爱魔法 > 第二十七章:一树寒梅白玉条

第二十七章:一树寒梅白玉条(2/2)

目录

“她姥姥还在家呢,我带你去吧?”那个热心的嫂子边说边上前帮着拎背包。

“这包挺沉的,我自己来,谢谢大姐。”高子硕接过包,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姚氏家门口。

“姥姥,你家来客人啦!”一个小男孩子提着嗓子喊。

姥姥正在做午饭,她手拿着铲子,走到门口。

眼前一位目光柔和,笑容清爽的英气逼人的小伙子,在人群中显得特别挺拔。

姥姥热情地将客人引进来,屋子里挤满了人。

“小伙子,你从哪里来的啊?”姥姥问。

“我前天到的上海,昨天到安徽,今天到这里。”高子硕一边脱下外套,一边说。

“这么远的地方来的啊,你来找我外孙女儿?”外婆继续打听。

“嗯,我来找她。”

“她前天去北京啦。她不知道你要来。”姥姥笑着说。

“没关系,这里的风景真的不错,不虚此行,我还打算在这里呆几天呢。”高子硕见一堆人笑呵呵地围着自己,不免有点尴尬的也笑着。

“不虚此行是个啥意思?”姥姥问旁边一个嫂子。

“就是说没有白来!”旁边的一个年轻点的嫂子抢着解释着。

“那是啊,不能白白来一趟,在我这里住一住,我啊,给你做好吃的。对了,你还没吃中饭吧,我现在就去做去。”姥姥愉快地说着,两眼笑成了一道缝,走进了厨房。

年长些的识趣的村民们都渐渐散了,几个小孩子继续围在高子硕身边打量着他。

这是一套老旧的平房,摆设简单又温馨,桌椅的边角已经被岁月磨光,客厅的墙上挂了好几副油画,一看就是林苏蔓的作品。靠餐桌边的墙上挂着一副世界地图,澳大利亚被圈了起来。

他从背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几个小孩子都好奇地凑上来看。

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说:“叔叔,你电脑里有没有游戏?”

“游戏啊,应该有,你想玩吗?”高子硕亲切地问。

男孩一双渴望地眼神看着他。

“那你玩吧,我帮你打开。”高子硕笑了。

几个孩子围着电脑,兴奋地叽叽喳喳,都想玩一把,几乎都要打起来。

姥姥从厨房里走出来,将吵吵闹闹的孩子们都打发走了。

“孩子们喜欢就让他们玩,没关系的。他们家估计没有这种电脑游戏吧?”高子硕说。

“不要说电脑,连好衣服都穿不上,好饭都吃不上。好几个啊,都是留守儿童,有的爸妈都死了,挺可怜的孩子们。”姥姥叹了一口气。

“现在国家对农村的政策也好,为啥还都去外面打工,孩子都不管?”高子硕问。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家里种地,都想去外面发大财,孩子都扔给家里的老人管。有些老人身体也不好,自己也照顾不了,没精力去管孩子们了。”姥姥一边说着,一边从厨房端来饭菜。

“你先吃着,等会儿12点半,有两个孩子要来我家吃呢。”姥姥说完,继续去厨房忙碌着。

“姥姥你做的菜真是好吃啊。”高子硕吃完,端着碗筷走到厨房。

“小蔓也很爱吃我做的饭菜,她的手艺也不错的。”姥姥笑着说。

高子硕站在姥姥身后,一脸幸福地傻笑,说:“她的手是用来画画的,做饭太浪费了呢。”

两人正在闲聊,两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走了进来,蓬头垢面,衣服破旧,鞋子也脏兮兮的。一进门,自行端着碗筷,狼吞虎咽一般。吃完饭,姥姥给她们梳头,洗脸。

到了晚上,来的孩子更多了。一共有五个十岁以下的孩子围着饭桌,默默地吃着饭,很有秩序。吃完了,还帮着将碗筷收进厨房,其中大一点的孩子很麻利地洗着碗,另一个孩子擦桌子。

饭桌和厨房清理完毕,孩子们就将作业拿出来,自己做作业。

“这些孩子们还挺乖的呢,姥姥你教导有方。”高子硕不禁点头称赞。

“以前这些孩子没有这么乖的,不会帮我干活儿,这次小蔓回来一个星期,帮我训练了一下。她挺有方法的,这些孩子们都听她的。再说,你在这里,他们不敢调皮。”姥姥欣慰地说。

“那他们的家长有给你伙食费吗?”

“都太困难了,我都没有要,你看中午来的那两个小女孩,爸妈不在了,爷爷负责照顾她们,爷爷没有钱,身体不好,做的饭也不好吃,我就承担了做饭的任务。”姥姥淡淡地笑着说。

第二天,高子硕去县城的商场,买了一大堆的童装、鞋子和书包等用品,他还给姥姥带回了一个可以按摩的沙发皮椅,叫了一辆小货车送回了姥姥家。

整个村庄的孩子们都高兴地穿上了新衣服和鞋子,家长们也连连道谢。村庄好像过节一样的气氛热烈。

姥姥却责怪道:“你买这么好的衣服做啥,浪费多少钱啊?你事前也不同我商量一下,不然,我就不会同意你去买啦!”

“姥姥,这没花多少钱。”高子硕微笑着说。

“你这椅子真新鲜,坐上去插上电就能动,按在身上,还挺舒服呢。上次小蔓说你是个无业游民,我看不像。你带了多少钱来,别连回去的车票钱也花掉了。”姥姥还是挺心疼他的大手大脚。

“那我就不回去了,姥姥你收留我吧!或者我等着小蔓来救我。”高子硕大笑起来。

“对了,我昨天有给小蔓打电话,说你来我这儿啦,她说,叫我不要理你,你说这孩子怎么对你这么不友好呢?你是不是得罪她了?她对人一般都是很友好的呢。”姥姥一付纳闷的表情。

“我没有得罪她,我喜欢她,可她不喜欢我,你说,怎么办啊,姥姥?”高子硕皱着眉,脱口而出自己的心事。

姥姥扑哧一下笑了,“我家小蔓啊,心思重,一般的人很难看出她的心里想的啥。”

“你是说,她有可能是喜欢我的?”高子硕马上警觉起来。

“这我不知道,但是呢,我可以讲讲她小时候的事儿,你自己去琢磨去。”姥姥倒是大方,准备对着这个感觉不错的年轻人,回忆一下外孙女的童年往事。

“她啊,不到一岁,她妈就送给我照顾了,说是工作忙。刚开始啊,她天天哭,以为哭她妈就会回来啦。谁知道啊,她妈啊,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回来一次看望她。每次她妈回来呢,她都不理她妈妈,妈妈跟她说话,她也不冷不热地,妈妈说要抱抱她,她也不让抱,一抱就哭着推开妈妈。”姥姥的脸上,一片悲伤。

“过了一二年,她开始懂事啦,从来不问她妈妈回不回来,回来了也不理她妈。当妈的心里,当然也特别不好受,经常地抹眼泪儿,就伤心地走了。走的时候啊,她妈叫她说再见,她也不说,反而转过身去,有时还躲到屋子里去了。但是呢,等她妈妈走远了,她就会出来,朝着她妈走的那条路去张望,然后,她妈的身影看不见了,她就开始哇哇大哭。”姥姥说到这里,眼角有些泪光。

高子硕的心,有种无法抑制的伤感,眼眶里涌起雾蒙蒙一片。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心伤的小女孩,孤单而倔犟地站在村边的小路上,反复地向远方张望着的画面。

“她爸爸呢,在北京当兵,更是很少回来看她。一年有一次就不错了。我记得有一年,那个时候她都上小学啦。他爸爸从北京捎了一双很漂亮的皮鞋给她,粉色的,前面还有个蝴蝶结。她喜欢得不得了,每天放在床头柜上,也不舍得穿。我就说,你要穿啊,不然脚长大啦,就穿不上啦。你猜她说什么,她说,路上很多灰和沙子,有的地方还有泥,穿上的话会将鞋子穿脏的。”姥姥一边抹眼泪,一边回忆。

“所以啦,她放学后,就在家里穿一穿,走一走,照照镜子,笑得很开心。”

“她就是个傻姑娘。”高子硕声音低沉的说。

“可不是嘛,到了第二年放暑假,她爸接她去北京玩,她特别高兴,就穿着那双皮鞋,谁知道她的脚已经长大了,穿不上,但她还是要穿,结果在半路上,脚就疼得不行了,都没法走路啦。没办法,她爸给她又买了一双她喜欢的鞋,她这才舍得脱下。”姥姥说到这里,又笑了起来。“她啊,就是这种倔犟的小姑娘。她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留着。她爸给她买的小画笔,各种颜色都有,她最喜欢的粉色啊,浅紫色啊,她就不舍得用,每次都留着最后才用。”

“她这么小,就这么节制啊?厉害。”高子硕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所以啊,你问我怎么办,要依我说啊,她越是不理你,越说明她心里有你,但是,她是个没什么安全感的孩子,她同小曹结婚后,也一直不快乐,这对她的打击应该挺大的。”姥姥一边叹气,一边轻声地说。

“姥姥,我知道怎么做啦。你放心,我会对她很好的。”高子硕好像得到了某种启示和勇气。

“对啦,姥姥,我这次来,看到各村之间的路都修了,但是我看到镇上的学校,好像挺旧的。”

“现在好多人都出去打工赚钱,自己家都盖上了楼房,但是,没有人去花钱建好一点的学校。而且,镇上只有一个学校,很多村庄的孩子,上学每天都要走好几公里的路,遇到刮风小雨就遭罪啦。”

“没人建,我来建几所吧,也算是为小蔓的家乡做点小贡献。”高子硕不紧不慢地说。

“你知道建一所学校得要多少钱吗?你还要建几所,那得要多少钱啊?”姥姥有点不相信。

“几百万?”高子硕思考了一下,继续说:“我虽说是个无业游民,但是建学校的钱还是有的,你放心啦。我明天就去镇上找政府领导去。”高子硕用手挠了挠头,笑了。

“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知道逗我开心,都不对我说实话。你如果真的做这种善事啊,还真的是积德积福的事。小蔓这孩子,心肠也很好,她每年都会给我寄钱,还给村里的小孩子们寄书文具啥的,她肯定会支持你的。”姥姥高兴地说。

“你别对她说这事儿,姥姥,她知道了还以为我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其实我只是真心想给乡亲和孩子们做点好事儿。”

姥姥轻快地答应了。

“姥姥啊,还有一件事儿,我想帮你办探亲签证,你呢,去澳洲走一走,陪小蔓呆一呆,她一定很开心的。”

“我哪里走得开啊,你看,孩子们需要我呢,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挺好的。”姥姥笑着说。

“孩子们的事,你不用担心,这些事情,应该由我们年轻人还有政府来做,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单薄。你想啊,这全县全省甚至全国,留守儿童成千上万,必须由社会的力量来做这个事儿。”高子硕心底冒出一系列的想法,他觉得好像找到了事业的方向。

姥姥似懂非懂,她只觉得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不一般,目光坚定又明亮,里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肯定能做些让人吃惊的大事儿。

第二天一大早,他准备好行李,同姥姥告别。

“你这孩子心眼好,还能干,我家小蔓会喜欢你的,你多加点油。”姥姥高兴地说。

“姥姥,谢谢啦,我努力将她娶回家做老婆。”他笑着,挥手告别。

姥姥默默地站在村口,目送着他离去,喃喃自语道:“老天爷,谢谢你啊。”

高子硕行走在寂静地小路上,心静并不平静,他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县城的方向走去。

高子硕除了联系县政府的相关部门,提出给周边有需要的镇建几所学校,配上食堂和校车。在网上,他通过微博,发了一些反映当地儿童生活和学习现状的照片,呼吁大家捐赠物品或捐款。他甚至想到尽快成立一项留守儿童专项基金,专门帮助那些最需要的留守儿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