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759章 枭雄之姿

第759章 枭雄之姿(1/2)

目录

消灭魏氏对楼令有比较大的吸引力,只是魏氏太过于油滑,他们总能够在合适的时间抱上正确的大腿。

比如说现在的魏氏成了晋君周的棋子,不想过分刺激晋君周的话,最好是不要轻易对魏氏动手。

晋国迟早会迎来卿位家族对其他家族的大清洗时刻,无论是成功取代周王室,亦或取代周王室的计划最终失败。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亘古不变的定律而已。

在某一天,楼令得到晋君周的召唤。

“今天寿梦回入宫谒见寡人。寡人认为中军将必须在场。”晋君周已经提前派人通知过楼令本人,见到面再次强调。

将目前的晋国看作是双君制度,一定没有什么毛病。

只不过,晋国的两位君主不是国君与国夫人,变成了国君与中军将。

实际上,诸夏文明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多君制度,一开始是太后和国君、国夫人这样的架构,后面变成太后和大王、夫人,到最后成了太后和皇帝、皇后。

太后怎么会是多极之一呢?因为她是国君、大王、皇帝的母亲啊!

然后,无论国夫人或是王后、皇后,反正一直都有其政治地位,只是很多女性不懂得去行使政治权利。她们一旦懂得使用政治地位带来的权力,很容易就可以聚集起一帮人为己所用,尤其是娘家人。

诸夏文明也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便是外戚。

晋国的国君与中将军的政治地位并不平等,双方会互相较劲。

那种现象其实就是后来有了丞相的格局,丞相管理百官以及维护百官的利益,某种程度上与君主形成了对立。

可是,君主要是凡事都管,不是每一位君主都有那样充沛的精力。这个也是为什么设立丞相的原因。

晋国“双君”形成的格局并不是从制度上来确认,直接就是前前后后几任中军将太过厉害,硬生生从国君那里抢来了一系列权柄。

以晋国的情况来看,中军将褫夺了国君的很多权柄,偏偏晋国持续的蒸蒸日上,说明国君尽管会比较憋屈,国家却是一直在变好。

那是怎么回事?国君讲投胎技术,想成为中军将也看血统,可是中军将要一路斗争着上来啊!

竞争而产生的人选,即便不是最为厉害的人物,起码也是矮个里拔高,不对吗?

相对于竞争着爬上来的中军将,当前的国君不讲竞争,以至于就跟摇奖一样,国君的能力怎么样完全看天赋。

其实,晋国这一代的国君摇了一个好奖,晋君周的天赋非常不错,奈何卿大夫阶层也得到了史诗级的加强。

“何人随寿梦入宫?”楼令暂时不知道消息。

晋君周说道:“仅有寿梦的嫡长子诸樊一人。”

肯定还有其他吴人,只是地位不够高,名字不配从晋君周嘴巴里说出来。

晋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收集吴国的情报?应该是得知寿梦前去“洛邑”认祖归宗之后吧。

在晋国的一系列情报收集中,认识到了吴国的各种落后与野蛮,仅仅是一个“披发纹身”的定义就进行了概括。

很久之前中原各国就形成了一个鄙视链,例如周王室鄙视其余国家,再按照与周王室的地理或血缘关系远近形成新的鄙视链,无疑吴国再怎么排都是处在鄙视链的最低端。

所以什么情况?到现在晋国君臣都不知道吴国有哪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大臣或贵族。

在中原,大臣一定是贵族,贵族不一定是大臣。

吴国那边的现状不一样,非贵族也可以担任大臣。关于这个也是中原列国之所以鄙视吴国的理由之一。

如果讲制度的话,到底是非贵族不得担任大臣先进,亦或一定要是贵族才能成为大臣先进,非常的不好讲。

之所以不好讲,原因在于知识太难获得,没有一个好的出身,压根就无处学习,文盲之中很难出现人才。

等到了知识不再被完全垄断,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肯定是“唯才是举”才代表着先进性了。

而现在,晋国君臣说不出一个吴国大臣的名字,其实就代表着吴国没有人才。

晋国是霸主国,多少会在意哪一个国家的哪些人比较厉害,能够上了晋国君臣关注的名单,其实就是他们的能力得到承认。

上面那种定义有毛病吗?完全没有!

得到霸主的关注,还不够臭屁的吗?

要是霸主想让异国的某人死,意味着这个人的存在威胁到了他们的霸权,完全是一种荣誉啊!

要说楼令不关注吴国肯定是不对的。

只不过,楼令在脑海中想了一圈,讶异地发现吴国并没有特别需要让自己关注的人。

“难怪寿梦后世在东南那边有庙。”楼令心想。

能够立庙的人,没有一位简单,一定至少是对当地有过很大的贡献。

之所以寿梦能够立庙,原因除了他启动很多建设,尤其是扩大了当地的农耕区之外,便是他给予了当地的后人心性,不是一直烂在泥坑里面。

多数后人认为寿梦夜郎自大,敢于挑战强大的楚国。

可是,寿梦真的就是为了吴人树立了一个目标,激励后面的吴人不断发奋图强。

“乘拜见晋国之主。”寿梦是姬姓吴氏,名唤乘(亦叫孰姑),号寿梦。

随行而来的诸樊只是行礼,没有资格开口讲话。

诸樊同样是号,他名唤遏(一作谒)。

当前的南方贵族很喜欢用“号”来作为称呼,例如楚国的子重、子反等人也是。

晋君周接见寿梦并没有选太严肃的场合,地点就是在一个偏殿。

这个跟寿梦已经不是得到承认的一国之君有关。

换作寿梦仍旧被晋国承认为一国之君,双方的关系再是恶劣,起码的礼仪肯定要存在的。

随后,寿梦再次向楼令行礼,口呼:“见过楼氏之主。”

对晋君周是拜见。

问候楼令则是见过。

没有毛病的。

“寡人原以为足下乃是蛮夷,今日得见……,并非如此啊。”晋君周不是在嘲讽,表达出不理解寿梦之前为什么会那样而已。

晋国与吴国并没有利益上的冲突,相反因为楚国的存在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吴国并不强大,乃至于说对比楚国或晋国会显得很弱小。

为了达成对楚国形成战略包围的晋国要拉拢吴国,吴国无论是为了获得各种投资的好处,亦或是有个大哥能够随时罩着,理智就该接受晋国的好意吧?

偏偏寿梦就是不,他面对晋国四次的善意,一次次用戏耍作为答案。

“有一事请教。”楼令也不等寿梦给出回应,问道:“我国可是欺凌过吴国?”

问的是晋军攻破“梅里”之前。

寿梦摇头说道:“未曾。”

楼令满是不解地说道:“即是如此,寡君屡屡善意对待吴国,为何足下屡屡不识好歹,乃至欺凌相对呢?”

“乘为了激励国人,故而冒犯伯国。”寿梦给出答案。

这个答案怎么样?

反正晋君周听了眉毛绞得跟麻花似得。

楼令倒是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按照寿梦给出的答案,他就是想用戏耍晋国来证明吴国一点都不差,培养吴人的骄傲心理。

那样真的可以让吴人感到自豪吗?确实是能够的。

好比如,谁都怕某人,一人就是不怕,会不会让他的一众小伙伴觉得很牛逼啊?

国家的层次同样是那般,多数国家对某个国家怕得要死,有那么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却敢招惹,只要没有被清算或击倒,民族自信心也就上去了。

“所以你很清楚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楼令问道。

寿梦苦笑说道:“实在没有想到伯国会出兵渡江。”

这条大江的存在就是很多政治人物的依仗,他们认定敌人面对大江会抓瞎或是发怵,待在大江南岸便能肆意妄为或偏安一隅。

事实是什么?大江确实是一道天堑,保护了很多的南方割据势力。更现实的情况是南边的割据势力,通常他们也威胁不到大江以北的统一政权。

别说是寿梦没有事先预料到,不是郤武子非要入侵吴国不可,其余人真没有入侵吴国的打算。

要是让寿梦冒险成功,多次招惹晋国之后没有付出代价,吴人的心气可不就被培养起来了嘛。

回过神来的晋君周对寿梦有些另眼相看了。

本钱少不是事,晋国也是从弱小发展到强大,壮大之初不是一样多次冒着巨大风险在做事吗?

所以,想要弯道超车的捷径就是进行冒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