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魑魅魍魉(2/2)
事实上,要说当前哪个国家的人最好赌,毫无疑问会是齐人了。
有那种背景,国书要坐庄开盘,显得一点都不突兀。
晋人在当前是刻板的代名词,为人刻板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赌运气。
所以,多数人踊跃下注的时候,晋人只是皱眉看着。
“他们是在试探我们吧?”士匄问道。
楼令发现一件事情,近期士匄很爱问自己问题。
“他们确实是在试探我们的态度。”楼令知道士匄想跟自己走得更近,肯定要给予正面的反应。
晋国的中军将责任之一就是上下调和,除了郤武子不刻意经营之外,其他中军将无不努力与每一位卿大夫保持良好沟通。
其他的中军将需要主动找机会拉拢其他卿大夫,轮到楼令当中军将有一个强力卿位家族的宗主要主动靠拢,不可能让楼令往外推的啊。
站在旁边的中行吴乐呵呵地说道:“十八打九个,只看到数量少的齐人跃跃欲试。”
要说哪一个列国率先追求个人武技,一定就是齐国了。
那跟齐国的环境有关,大体的经济环境好,非常容易出现贸易上的纠纷,出动家族打私战显得事情太大,不如选一个或几个人比拼出一个高下。
齐国的贵族先带动那股风气,游手好闲的人起了纷争也是动手解决,别说一些活力团体划地自牢也需要武力作为基础。
类似的风气在齐顷公时期越演越烈,搞得死于私斗的齐人猛增,不想在某次私斗死掉的勇士,他们可不就得研究起了格斗术嘛。
恰是在齐君环当政时期,齐人研究格斗技形成风潮,为日后创建“技击军团”创造条件。
比较尴尬的事情是,一名齐军是会显得很能打,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齐军却变得战斗力比较一般。
军队嘛,什么时候依赖个人武勇了?追求得是集体的配合才对。
战场上打起来一般是人挤人的状态,哪有足够的空间施展武技?
因此,冷兵器时代对士兵的训练并不复杂,枪兵只需要掌握刺、扫、挡的技巧就足够,压根不教其它的使枪方式。
开打了!
莒人和莱人得到可以开打的指示就直接冲,迎面朝齐人撞上去。
发起冲锋的莒人和莱人,他们喊叫着一些战号,听得懂的人知道是东夷图腾文化的一部分。
齐人事先摆了一个扇形的队列,原地迎接莒人和莱人的冲锋。
他们这些武士能够进入晋国的宫城,肯定不是拿着战戈,顶多就是佩剑而入。
决斗之前,晋国还问要不要增加武器,两边都说不用。
持剑技击?没有看到两边过于花里花俏,进入杀伤范围奋力一击,能行动就立刻拉开了彼此的距离了。
只是一轮冲锋,莒人倒下四个,莱人躺了五个,还有六名齐人站着。
倒下的人,多数要害位置受创,没有立刻死去也难以再爬起来。
专门接受过抗打击的人,受创之后可以保持继续行动的能力。
普通人?别说是躯干受创,信不信肢体受伤就光剩下原地哀嚎的份了?
还继续吗?
当然还继续了!
仍然站立的三方武士,不少人身上已经有伤。
这一次是齐人武士发动冲锋,他们在冲锋的时候是双手持剑往前推的姿势,尽量让自己的杀伤范围变得更长。
从齐人武士的冲锋姿态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们确实是懂得人数少的情况下,怎么来扩大自己的优势。
啥玩意啊?
说白了就是,人类在武力上的进化就是追求更远距离地造成目标的杀伤,冷兵器时代使用更长的近战兵器,到投掷杀伤以及弓箭的使用;轮到热兵器时代追求各种枪械的射程、射速与精准度,信息时代的超视距导弹等等。
近战也有讲究,比如兵器上的一寸长一寸强。
诸夏列国在现场的贵族或武士,他们从莒人、莱人与齐人的冲锋姿态,讲实话就是能够分辨出哪一方的获胜概率更大了。
刚才,莒人冲锋的时候,他们也是双臂持剑伸展向前的姿势,倒是莱人是将剑高举的姿势。
或许莱人对用剑有自己的了解,结果却是一轮碰撞之后,倒下的莱国武士数量最多,他们对齐国武士造成的杀伤最少。
怎么手持武器讲究科学吗?答案是讲。
比如拿匕首,反持匕首的人要么是纯粹的菜鸡,不然绝对是高手。
到了两汉或隋唐,将领从对方士兵手持兵器的姿态,立马能够判断出对方的成份。
“莒国臣服周天子有将近一百八十多年了吧?”楼令问道。
士匄立刻说道:“时间是比较长,主流阶层已经跟我们差别不大了。”
所说的差别不是包括文化上的认同,一些基础知识的普及。
楼令之所以那么问,主要是莒国武士和莱国武士迎接齐国武士的冲锋在姿态上不同。
莒国武士摆出的姿势是半蹲下盘,双腿成为一种弓步,双手持剑竖在躯干正前,一看就是蓄势待发的模样;莱国武士正常站立,双手持剑横在胸前。
在专业的人看来,拼杀的时候是什么架势,基本上就能看出胜负了。
诸夏列国的贵族保持着比较频繁的交流,什么东西好用慢慢会传开,随后变成了普及性的东西。
剑该怎么使用,诸夏列国的用法基本就是差不多。
所以了,从莒国武士和齐国武士的起手式到冲锋与交战,套路上其实一样,细节就在于每一名武士应对的快或慢。
决斗的双方又是一触即分。
这一次,保持站立姿势的莒国武士剩下三人,莱国武士倒是有四人,齐国武士却有五人。
刚才,齐国武士主要攻击莒国武士,显然是采取了先解决更具威胁敌人的策略。
“罢手吧!”季孙宿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国书用三声“哈哈哈”来作为回复。
眼见着继续打下去,齐国武士会剩下多少人不好说,最终取得决斗胜利则是齐国武士无疑,才有季孙宿期望到此为止,可是国书怎么会让季孙宿如意呢?
士匄嗤笑道:“鲁国真是一年不如一年。”
事实也是那般。
耻辱下台的季孙行父看着很差劲,他早期却是有过高光操作,平时在任何事情的处理上只要不被拖后腿,通常也会处理得比较好。
造成季孙行父耻辱下台的原因,真的就是被鲁国其他权贵所拖累了。
楼令用怪怪的眼神看着士匄,纳闷地想道:“士匄学谁不好,怎么开始学师旷当起了预言家?”
那个叫师旷的人,他已经混到了晋君周的身边,看着是乐师的身份,实则是充当谋士一类的人。
楼令一开始并没有重视师旷这个人,见识到晋君周的一些改变,察觉到了异常才检视,一下子让师旷进入楼令的视野之内了。
有身体缺陷却是能够有所成就的人,会显得极其的励志。
师旷并不是天生盲人,他是后天得了白内障,也就是白内障严重到影响视力,看什么都是模糊一片,而不是天生不见光明。
多少岁才失去正常视力这一点,只有师旷自己知道吧?
以盲人而作为一家之主,别说是在春秋时期,任何时代都会显得比较特别。
师旷能够混在晋君周身边,谁要都承认是一名有能力的人。
那么,楼令怎么会说师旷是预言家?因为师旷有代表晋君周出使卫国的经历,并且还被世人所津津乐道。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神奇或离谱的事情,才会让世人津津乐道了。
师旷作为使者前往卫国都城“濮阳”接受招待,听了卫国欢快的音乐,直接评价就是靡靡之音,当场预言卫国要亡了。
卫国君臣拿出很高的礼节来进行招待,被招待的人不懂感恩不说,竟然还诅咒卫国要亡?
如果师旷不是代表晋国之君,信不信当场被剁成肉泥啊?
因为师旷在卫国那样的所作所为,一下子出名了。
历史上,卫国是最后被秦国所灭的国家,一直到秦二世才将卫君贬为庶人,终结了卫国的国祚。
所以是什么,没有提到卫国会什么时候亡国的师旷,他的预言最后还是成功了呗。
季孙宿想要跟国书讲道理。
在晋国高层看笑话的时候,一段筝的声音被奏响。
众人看向大殿门口,才发现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坐着一个人,甚至都有案几来摆下筝这种乐器。
那人是谁?正是名唤旷的盲人乐师。
师旷弹奏的音乐并不激烈,没人听出叫什么名字,可能是自创的音乐。
话说,师旷在搞哪一出?他知道自己不够资格发号施令,用这样的方法试图干涉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不喜欢这个家伙。”楼令没有压低声音,该听到的人都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