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唐传奇诗人

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唐传奇诗人(2/2)

目录

然而,这篇文章仿佛耗尽了他一生的精力。一年后,王勃在探望完父亲返回的途中不幸遭遇风暴,溺水身亡,年仅27岁。与此同时,《滕王阁序》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唐。

唐高宗读完此文拍案连呼“奇才,奇才”,急切地询问王勃的下落,直言要重用此人,却不曾想到那个当初被逐出长安的少年如今已经淹死了。

【原来心态好,真的可以长寿,唐朝反eo第一人,嘴硬到天塌下来都能用嘴接住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大唐最“头铁”的诗人。因为嘴太“欠”,一生遭贬27次,流放在外23年,历经风霜。然而,归来仍是少年。

他的好心态让他活到了70多岁,熬死了一位又一位讨厌他的人,也把自己熬成了“八成”。

他成为了大唐最通透、最乐观、最豁达的诗人。他就是大唐诗坛的国手——诗豪刘禹锡。有人喜欢过李白,有人喜欢过杜甫,当然也有人喜欢过苏轼,但最后还是喜欢刘禹锡。

都说诗人不贬不成诗,难得的是刘禹锡那豁达乐观的心态。而他也用一生诠释了那句“没心没肺,活着不累;遇事不愁,人间顶流”。

公元772年,刘禹锡降临人世。关于他的出生地,有人说是嘉兴,有人说是河南。他还自称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不过如今真假已很难考证。

刘禹锡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年纪轻轻便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声名远扬。公元793年,22岁的刘禹锡踏上科举之路,一举进士及第。

要知道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朝,这是何等的荣耀!随后,他又连登博学鸿词科、吏部取士科,一路开挂,连登三科。年纪轻轻就成为监察御史,在官场崭露头角,引得众人瞩目。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彼时的大唐,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余波未散。地方军阀割据,朝堂大臣结党营私,宦官更是趁机专权,皇权摇摇欲坠。

年轻气盛的刘禹锡怀揣着满腔报国热血,联合柳宗元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了永贞革新的队伍。他们试图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重振大唐雄风。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这群空有笔杆子却无兵权傍身的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短短数月便宣告失败。

唐顺宗被迫退位,革新派的首要人物被处死,刘禹锡和柳宗元等8人被贬至偏远之地担任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这一贬便是漫长的10年。

刘禹锡被贬至偏远且落后的朗州,但他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拥抱生活。

他积极采集民歌,将其编写成浪漫的诗篇,其中《竹枝词》尤为著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这近10年里,唐玄宗对他们刻意打压,下令即使遇到朝廷的大赦,他们也不在赦免和迁移的范围内。

然而,刘禹锡依然豪情不减,高呼:“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眼中的秋天,充满希望与活力,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乐观豁达。

公元815年,刘禹锡终于迎来了奉诏回京的消息。可回到京城的他依旧不改张扬个性。

在游览玄都观时,看到盛开的桃花,他诗兴大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表面写桃花,实则暗讽新贵,字里行间满是对那些在他被贬后得势之人的不屑。可想而知,这首诗很快就为他招来灾祸。刘禹锡再次被贬,这次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连州。

在连州,刘禹锡没有因仕途的坎坷而消沉。

他积极投身基层建设,修整亭台水榭,改善当地环境。公元817年,连州遭遇罕见疫病,他展现出医学天赋,在柳宗元的帮助下研制出救治方子,还写成《传信方》。

后来,该书被收录进日本的《医心方》和朝鲜的《工艺宝鉴》,造福了无数人。

此后,刘禹锡又辗转贵州、河州等地任职。在夔州,他像在朗州一样收集整理民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

在和州,他遭遇知县刁难,半年内三度搬家,住所一换再换,从宽敞的房子到狭小的陋室。但他没有抱怨,而是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他心中,房子虽破,却因自己的品德高尚而熠熠生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更体现出他对高雅志趣的坚守和对世俗的不屑。

公元826年,刘禹锡终于结束了漫长的贬谪生涯,回到洛阳。23年的漂泊,让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鬓发如霜的老人。但他的豪情依旧。

面对好友白居易为他鸣不平,他豁达回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回到长安的刘禹锡,再次游览玄都观。此时的玄都观已一片荒芜,桃花不再。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他用这首诗宣告自己的归来,也表达对命运的不屈。当年打压他的人有的已不在人世,而他却顽强地挺了过来。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刘禹锡与白居易等好友相互唱和,享受着闲适的时光。即便此时,他依然不服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展现出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

公元842年,71岁的刘禹锡在洛阳辞世。他的一生,政治上屡遭挫折,却从未放弃。

被贬途中,他依然积极生活,为百姓谋福祉,诗文中尽显豪迈豁达与乐观向上。刘禹锡用他的一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逆风生长的绝佳榜样,给无数失意之人东山再起的勇气。

——“为什么这些诗人的名字都这么好听,李白,孟浩然,白居易,陈子昂,贺知章等等。”

——“最喜欢的就是他这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真的豪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