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唐第一才女(2/2)
后来,他又在刘敬宣手下当参军。结果这刘敬宣性格软弱,在乱世里自己都顾不上,陶渊明最后也辞职了。无奈之下,陶渊明只能再次回归家乡,“裸辞一时爽,没钱泪两行”。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为了生存,在叔叔陶夔的引荐下,他最后一次踏入官场,出任彭泽县令。
这工作待遇还行,县里有100亩公田,收成全都归他。可谁能想到?刚上任没多久,上面派督邮来检查工作。这督邮仗着自己有点权力,要求陶渊明身着官服,备好礼品,毕恭毕敬地前去迎接。
这一要求彻底激怒了陶渊明。他一怒之下喊出了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毅然决然地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从此彻底告别官场,踏上隐居之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篇《归去来兮辞》不仅是他对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更是他回归田园、回归自我的宣言。
从此,那个在官场中挣扎纠结的陶渊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园诗人。
隐居后的陶渊明虽生活清苦,却乐在其中。他写了好多诗描绘自己在农村的日子,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与纷扰,他尽情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不过,农村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
陶渊明得自己下地干活,可他不太会种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里草长得比豆苗还旺,但他也不在乎,觉得只要能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就行。
后来一场大火把他家房子烧没了,日子变得更艰难,有时候甚至得去别人家讨饭吃。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乐呵呵地在诗里找乐子。
陶渊明的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平实。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尽显他超凡脱俗的心境。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很多诗人都喜欢他的诗。李白曾作诗“梦见吴道子,堪挂马鞭。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对陶渊明的诗爱不释手,曾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苏轼更是坦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并认为李白、杜甫等人与陶渊明相比都略逊一筹。
才女李清照以“陶渊明以南窗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为灵感,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由此可见,陶渊明在文学圈的地位举足轻重。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寻阳与世长辞。据说他离世时贫病交加,但我猜他心里肯定没啥遗憾,因为从辞官后他就过上了自己一直想过的生活。
他这一生五次为官,又五次辞官,在官场的泥潭中挣扎,在田园的怀抱中找寻自我。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坚守内心的本真,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到疲惫不堪时,不妨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感受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与从容,或许能从中找到慰藉与力量。
【她是大唐第一顶流,也是大唐第一才女,却孤苦终老历史小知识唐朝】
她是日常第一才女,唐朝存诗数量最多的女诗人,发明了我国第一张彩笺,风靡长安。
年纪轻轻便日进斗金,白居易、刘禹锡争先做她的“榜一大哥”,可惜她却被渣男抛弃,孤独终老,晚年更是选择了出家。她就是大唐第一明星女诗人,诗坛“孔雀”——薛涛。
公元768年,薛涛出生于长安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薛郧虽然官职不高,却清正廉洁。虽说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薛郧特别疼爱这个宝贝女儿。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薛郧却对女儿的教育极为重视,亲自教导她读书识字,研习诗词歌赋。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薛涛8岁便能出口成章。
有一天,父女俩在院子里乘凉。薛郧看着院中高大挺拔的梧桐树,诗兴大发,就念了一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年幼的薛涛不假思索,当即接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听闻,先是惊叹于女儿的才华,但细细品味后,心中却涌起一丝不祥之感。
这两句诗似乎隐隐暗示了薛涛为爱漂泊不定、迎来送往的命运。谁能想到,后来竟真的应验了。
薛涛14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太耿直,得罪了朝廷里的大官,被贬到蜀地的成都。后来,薛郧又在出使南诏的途中染病去世。
这一下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薛涛和母亲一下子没了依靠。摆在薛涛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嫁人,可就她家当时的情况,想当正妻根本不可能,只能给人做妾;要么自力更生,打工养活自己和母亲。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16岁的薛涛咬着牙走进了成都乐坊,成为一名歌伎。那时候的歌伎主要就是唱歌跳舞,陪那些当官的、有才的文人吟诗作对,是卖艺不卖身的。
对从小在书香家庭长大的薛涛来说,诗词歌赋就是她的拿手好戏。她人长得漂亮又有才,很快就在乐坊里出了名,成了成都乐坊的大明星。
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们纷纷慕名而来,不惜千金,只为能与美人共饮一杯,吟诗一首。像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这些大诗人都曾是她的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