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我的父亲是曹操 > 第429章 各方调整凝人心,荆南督将稳大局

第429章 各方调整凝人心,荆南督将稳大局(1/2)

目录

从许都回到了襄阳,与妻儿相聚的日子是短暂的,征东将军府有不少待定军政要务,是需曹昂来拍板定夺的。

对外的仗是打完了,但是后续要处置的事宜,也必须要抓紧解决掉才行,不然怎样以最高昂的斗志,来凝聚麾下文武治理好所辖四州诸郡各县?

曹昂最先解决的就是战后赏赐与晋升诸事,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了,此前许都方面是对征东将军府进行赏赐,但那仅限于曹昂所辖中高层文武,而且这赏赐仅限于对应职务与少部分爵位,至于钱财土地什么的没有涉及。

鉴于这样的情况,曹昂将对外战争分为三部分,一是参与征伐荆南战事的,一是参与江淮平稳战事的,一是参与北征青州的,在此基础上明确六等军功划分,赏赐是以军功勋田为主,宅邸为辅,钱财最次,对于今下的征东将军府而言,需要解决的事务太多了,所以钱财方面不能赏赐太多,不然就影响到曹昂的后续谋划部署了。

当然了,曹昂是不会让底下人吃亏的,故而在军功勋田、宅邸方面要比以往的赏赐,普遍多出近三成。

而在明确了物质方面的赏赐,曹昂就着手职务上的晋升,这是一次对所辖荆豫扬徐四州军政的全面调整,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以此来明确麾下文武在他麾下的地位与权势,这是至关重要的。

征东将军府,正堂。

除了刘晔以外,贾诩、阎象、娄圭三位军师齐聚,就职务方面的晋升,曹昂需与他们通通气,看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没有,如果没有的话,这部分晋升将以征东将军府之名颁布至荆豫徐扬四州明确。

当然最先明确的就是贾诩、阎象、娄圭他们的职务晋升,许都在此之前是对他们有所奖赏,如贾诩封都亭侯,授侍中,可贾诩并不在朝为官,而是在征东将军府驱使,所以侍中就是虚领的,可这必须要有,在这一点上曹操看的很透,他就是要通过这次赏赐,叫曹昂麾下驱使的文武,在整个曹氏,乃至是汉室这边,都拥有一定的地位与权势,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割裂的情况。

对于这些曹昂肯定没有意见啊,他麾下驱使的文武班底,先是投效于谯县曹氏,其次才是在他麾下驱使,这一前后关系是不能混淆的,即便是曹操下令调走一批文武,曹昂也不会推诿或拒绝。

如果是在过去吧,曹昂或许会犹豫很久,毕竟底下的文武有不少能力有,但年龄与资历不够,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一场场对外之战打响,而且都取得了胜利,这使得曹昂麾下的文武具备不少底蕴。

针对于征东将军府方面,贾诩实领军师左将军职,阎象实领军师右将军职,娄圭实领军师中郎将职,刘晔实领军师副中郎将职,且他们皆授参征东军事职,以此来明确他们在征东将军府的地位与排序。

在任何一方势力下,等级上的差异必须体现好,这不止是为了明确等级森严,更是为了稳定麾下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在这方面都处置不好的话,那如何能确保所辖势力安稳呢?

没有安稳,谈何发展?

没有发展,谈何争霸?

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鉴于今下所临状况,某有意擢江夏太守入襄阳,出任军师副中郎将职,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曹昂端坐于主位,看着贾诩几人说道:“黄忠、陈到出任中军左右将军,降将纪灵等拨至黄忠麾下统辖,其中黄忠领兵三万,白毦精兵增扩至一万,以此作为中军机动,以应对突变战局。”

“可!”

“可!”

贾诩、阎象、娄圭相视一眼,随即便开口应道。

袁涣在先前对江淮之战中,是没有直接参与战事,可其在江夏郡坐镇,是为前线解决了供应所需,其功是有目共睹的。

至于黄忠、陈到就更不用提了,前者参与了荆南征伐、江淮之战、青州之战,后者参与了江淮之战、青州之战,在上述诸战中二人皆立下赫赫战功,何况这还是在中军留守,贾诩他们肯定是没有意见的。

眼下征东将军府在军事方面,格局就是中军留守,地方驻防,这是属于曹昂麾下的精锐之师,而各地大营的勇卒则次一等,各地军屯的新卒则再次一等,以此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军队体系。

隶属精锐序列的是拿足饷的,次一等的勇卒则拿半饷,再次一等的新卒不拿饷,但也是这样,三者的操练程度是不一样的。

“空缺的江夏郡太守,某有意让傅群出任。”

见众人没有意见,曹昂继续道:“此外地方有一些郡太守及国相也有调整,昂就直接说了,若有什么异议,诸君只管说出来,届时再详细探讨与商榷。”

“喏!”

三人作揖应道。

曹昂秉承的用人观念,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赋予底下的人对应权力,那就要叫他们行使出来才行,在一方势力之中,最忌讳的就是一言堂,一个人的智慧与眼界,是比不过集体的智慧与眼界的。

何况接下来征东将军府这边,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是很大的,曹昂需要麾下的文武,能够群策群力,以此确保征东将军府肩负的职责与担子能发挥好,而不是扯后腿,这就不是曹昂想要看到的了。

鉴于此,曹昂将郡太守及国相任命宣读了,南郡太守蒋琬,梁国相刘敏,鲁国相杨颙,琅邪国相李严、东海太守潘濬、彭城国相步骘、下邳国相卫旌、广陵太守董厥……

在上述太守及国相,调整最多的是徐州,原本曹昂没有想过要换的,毕竟韩浩、谢奂、徐奕、万潜他们的能力是不错的,但是吧,夏侯惇出任青州刺史,韩浩被征调走了,前去青州任职了,而谢奂、徐奕、万潜他们,则被曹操给要走了,在曹昂没有派人接替前,他们会留在徐州各地,届时完成接替后,他们便要前去许都任职了。

对此曹昂表示理解,毕竟曹氏所辖地盘增多,在用人方面,曹操的压力太大了,而自己麾下的文武,论起规模可不输于曹操麾下了。

这也就是曹操知道曹昂接下来的压力不小,不然啊,曹操调的就不止这些人了,只怕曹操还会调一批曹昂麾下驱使的文武。

不过曹昂也知道,现在不调,今后也会分批调的,特别是仓亭之战打完后,对于人才方面,曹操会更加紧缺,所以这次对征东将军府的调整,同样是以此人才梯队的重构,以确保麾下文武被调走一批批后,曹昂这边还能确保不会出现岔子。

“公子,对此任命象没有意见,只是这其中的一些人,是否太过于年轻了?”

在曹昂话音刚落下时,娄圭眉头微蹙道:“是否应将这其中的一批人,先到荆州牧府,豫扬徐三州刺史府历练一番,再将他们举荐到对应的位置?”

“诩觉得这样不好。”

娄圭的话刚讲完,贾诩就撩袍道:“公子的这份任命,是基于对外之战的表现,而明确下来的。”

“蒋琬他们是年轻了些,赴任各地任职是会有些争议,但是他们在此之前,都是在随军之中表现不错的。”

“如果就因为年轻,便叫他们在一些地方先去过渡,然后再去一些地方担任要职,这对他们是不公的,对征东将军府也是一种浪费。”

“文和说的没错。”

阎象紧随其后道:“在先前的战事下,我军是取得了不少战绩,并且取得了与袁绍的最终胜利。”

“但是地方上,也有不小的损耗的。”

“各州的郡太守、国相是根本所在,是确保征东将军府向下颁布决策与新政,较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就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这些位置让不适合的人担任,这会影响到后续的恢复与治理的。”

“再一个与袁绍的仗是打完了,但不代表接下来就不会有新的战事,所以对地方的恢复是迫在眉睫的。”

娄圭听到这,没有再多说别的。

至于曹昂也没说别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