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四合院之建国后我是大资本家 > 第456章 瓷皇

第456章 瓷皇(1/2)

目录

热闹非凡的李家坡,李氏家族祠堂广场热闹非凡。

人们围坐猜码斗酒,女人们在端着托盘穿梭在广场上。

锅铲碰撞间飘出烧鹅、炖肉的浓香,大铁锅下的柴火噼啪作响,炊烟裹着菜香弥漫整个祠堂广场。

宴席不仅是味觉盛宴,更铺展着乡土人情的长卷。

祠堂内院,一场歃血祝融仪式完成后,所有人坐回原位,开始拼酒。

此时他们丝毫不在意自己手臂上的伤口。

风云变幻,日月交替。

距离李家认家臣已经过去一个礼拜。

这几天整个四九城,因为李子航全城收购瓷器的事,可谓让老百姓沸腾起来。

现在小孩子在废宅子玩,如果发现碟子碗,都抱着东西去收购点碰碰运气。

有时候他们还真捡到老物件,转头换了五块钱。

李子航为了收购瓷器,在整个四九城设立了十几个站点。

从全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民众,抱着各种瓷器,排着队到站点换钱。

这一盛况也惹到不少收藏家眼红,可他们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本事跟李家学。

有时候那些人蹲在收购点,看到排队的民众,手里抱着好东西用高价购买。

二十来岁的马都都,看着那些排队人手里抱着各种宝贝,眼红的都快发疯。

韩春明,更是到处借钱,盯着那群排队的人。

只要看见好物件,他立马挤在人群里,开始套近乎撬墙角。

每天清晨,四九城琉璃厂文物商店的铁门前,早已排起蜿蜒长队。

裹着棉袄的农民、胡同里的老户儿们揣着蓝布包裹,在寒风中跺脚搓手,等待开门时刻。

铁门刚开一条缝,人群便如潮水般涌向柜台,河北老汉手里抱着乾隆官窑碗,在推搡中险些摔碎,鞋被挤掉也顾不得捡。

柜台后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接过物件时的手指,在釉面上轻轻摩挲,新街口瓷器组的老先生,只看釉面反光便能报出窑口。

“钧窑月白釉,金代磁州窑系”。

信托商店门口游荡着“蹲大筐”的古玩贩子。

他们盯着农民自行车后架两侧的柳条筐。

那里塞着用稻草包裹的掸瓶、帽筒。

这些贩子精通“截胡”之道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都是想用最少的钱,在这场收购古董文物的活动里捡漏。

曾有落魄旗人后裔,将祖传的紫檀雕花案几以30元贱卖。

而马都堵这类藏家则另辟蹊径,他们苦口婆心,套近乎高出市场价格,收购一两件瓷器。

破烂侯更是跟人精一样,在进城的路口蹲点,截胡那些排队进城卖瓷器的农民。

这段时间,李家真的收购不少价值连城的好东西。

其中一个老太太将明宣德洒蓝釉钵当作“喂鸡碗”,卖出80元时喜出望外。

更有一人拿着清凉寺汝窑瓷杯,卖出一百元价格而高兴的手舞足蹈。

每天购入的成摞文物登记簿,多达上百斤。

这场特殊的“国藏运动”,民间藏品以日均件的速度汇入李家宝库。

在潘家园初现雏形的旧货市场里,北魏陶俑与仿古花瓶这类的国宝,每天最少有十件收入李家仓库。

李子航为了收购民间国宝,可谓是下了血本。

每日流出的资金,达到惊人的上千万。

同时为了应对上层,他承诺只要被他收购的国宝,永不出国。

李子航每收购一件瓷器,还要向政府交税。

这种三赢的局面,也让上面的人安心不少。

政府收到大额税收,还不用担心国宝流到海外。

老百姓也因为卖掉的瓷器,赚了不少钱。

有些人更是因为几个,放在家都感觉占地方的瓷器,赚了上千块。

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消费买东西都变得大方,一时间李家收购瓷器的举动,还刺激到整个四九城的经济上升。

李子航隐藏在水下,每天看着满仓库的国宝,眼神里的喜意不自觉流露出来。

李府,西厢房。

老爷子跟李子航坐在一起,研究几十件瓷器。

书房里摆着各种样式的瓷器,爷孙俩左看看,右瞧瞧眼睛都看不过来。

元青花,李世民率领文武百官祭天画缸。

汝窑三足香炉,哥窑大碗,定窑变盏,均窑四足龙纹鼎,官窑莲花盆。

五大名窑这一刻全部聚齐在这个,不足四十平方米的书房里。

李子航蹲在罗汉床边,拿着一个莲蓬形状的茶碗,看了又看。

他有些看不懂这件瓷器,茶碗的釉面颜色是汝窑的天青色,但颜色更浅一些。

而且茶碗薄如蝉翼,在灯光的照耀下,碗面如同镜面,他的面容,都被映照在碗面。

李子航狐疑用手指弹了一下茶碗。

一声清脆如铜铃的声音,瞬间在书房里响起。

老爷子坐在罗汉床,抱着一个四方观赏插花瓶。

他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侧头看向孙子手里的茶碗。

李子航蹲在罗汉床边,拿着放大镜对着茶碗看了又看,嘴里还不断的念叨着。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