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蚍蜉撼大树1(2/2)
“……小妇不嫁新人堂,愿守郎骨入余生!”
堂下的老夫人点点头,“有情有义!”
接着县官强抢,逼良为妾的剧情,女子白绫终故去!
“贞洁烈女,该建牌坊了吧?”
可是戏剧不是如观众们想的走的,他们看到的是,县官怒不可遏,把女子夫家娘家都莫须有的罪名抓了起来,抢了所有的家产……
这个时代所有的剧最后都是以喜剧大团圆结局,好人不得善终,坏人坐享其成,这个是义愤填膺的。
女子继续白衣出场,“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
像是一缕孤魂在清唱,又好像前后呼应,之前唱歌的就是已经死了的女子,在给大家讲一段受冤枉的故事……
“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是客……”
女子歌罢突然仰天大笑,“哈哈哈,我一家含冤,冤若不平,此后田地颗粒无收,战事涌起,国无宁日……”
戏曲完毕。
最后有些模仿窦娥冤的结局,窦娥死后真的如她所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的冤死引起了天地间的巨大反响。她的鲜血染红了洁白的绢布,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她的冤屈与不甘;炎热的六月突然降下纷飞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似乎也在为这位善良女子默哀;而接下来连续三年的干旱更是使得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这些异象不仅令当时的人们震惊不已,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情节。它们生动地描绘出了窦娥遭受的不公待遇以及社会法制的崩坏,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于正义和公平的渴望,对邪恶势力的愤恨。
然而,尽管窦娥最终得到了某种形式的平反,但她的悲剧仍然令人痛心疾首。
“民妇苏家姜氏,丈夫新故,战死沙场,特意来县令前领取抚恤银,民妇立誓一生为亡夫守节,另,县令大人岳家要的果脯方子民妇愿意拱手而给,被摘去的果子分文不要,还请县太爷大开圣恩,放了我的老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一众老小……”
姜玲玲站在戏台之上,突然对着
“大胆,你诬告,本官堂堂县太爷,何曾,何曾抓过你的父母…来人啊,把这个疯女人给我抓起来…”荣昌达急忙说道,这前排的都是州府高官及家眷,要不是他们要巡视,自己何必花钱摆台子,与民同乐,哪想到出现这样的事情,这个戏班子也得抓起来。
姜玲玲,她怎么会这般,让自己下不来台,她不该不肯做妾的,而且谁抓了姜天水一家了?就算是抓了也算到自己头上,姜玲玲既然如此逼自己,都不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那么他也不会手软,这个让自己丢面子的人下大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