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兴台谋出路4(1/2)
她首先广泛搜集各种植物纤维,如柔韧的麻、坚韧的桑树皮等等,这些都是传统古法造纸不可或缺的优质原材料。接着,将这些纤维完全浸泡于清水中,让它们充分吸收水分并变得柔软。
随后,工人们借助沉重的石臼,将纤维反复捣击,直至成为细腻的纸浆。在此过程中,还需恰到好处地添加适量的粘合剂,如淀粉等,以增强纸浆的黏性和韧性。
准备工作就绪后,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专业造纸设备,姜玲玲凭借着自己的记忆与创造力,绘制出简单而实用的模具图案。这些模具将被用于将纸浆均匀铺开,从而塑造出纸张的初始形态。
在制作纸张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人紧密协作。有人专门负责搅拌纸浆,以确保其质地均匀;有人则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模具的形状和厚度,力求造出品质卓越的纸张。甚至何时增添原料这样的细节问题,也需要大家逐渐摸索和适应,不断进行调试。
整个过程充满挑战,但姜玲玲和做活的人都始终保持着对古法造纸的热爱与执着。
虽然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纸张相比,它可能很是粗糙,但在这个时代却卖价高昂。
当然,这制作过程也是不能外泄的,从外面又买了一些被贱卖的媳妇、姑娘们,还意外买到一个苏家村被卖出来的姑娘,姜玲玲直接给发配到了做简单绢花的作坊去了。
现在男劳力少一些,被卖的女劳力也很多是可以干重活的,而且都是奴隶了,只要身体没大毛病,女人当男人用也不是不可以。
何况造纸也不是多累人的活,比起码头扛货物轻便许多,而且也需要女性的细致。
做些小东西不稀奇,毕竟这个主子在横台有不同的产业,可是会造纸这点让德海有些探究,这不是小山村的农妇吗?
第一批各类小商品生产出来了,德海以为姜玲玲会把这些同绢花粉丝一样,用独轮车运出去,再让苏建果那边对接收货的铺子。
可是姜玲玲没有,而是把山背村的货郎喊来,给走村上户的货郎们提供货物,卖不掉的完好商品可以原价退回,可以说节省了运输各项成本,又给货郎带去收益。
山背村货郎的带头者是个十来岁的男的,叫郑英杰,说话逻辑分明,选货挑货很有主张,哪些适合青田镇那边的,哪些在铁台县这边人更需要的……
造纸遇到了瓶颈,姜玲玲让建兴跟她们继续想办法的人待着玩,自己出来透透气,不是专长就不是专长,兴趣也淡淡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