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桨帆船(2/2)
伍兴心中一动,立刻让人取来羊皮纸和墨水。
他蘸墨在羊皮纸上疾书,笔锋如剑,字迹刚劲有力:“假设雅典人口三十万,年耗粮百万石。按每船载三十石计,需三千三百船次。然爱琴海冬季多风暴,适航期仅百日……”
算筹在他手中噼啪作响,如同密集的鼓点,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随着计算的不断深入,结论逐渐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触目惊心:每日要有三十三艘船抵港,且每船往返周期不能超过三天——这在地中海那变幻莫测、充满危险的航海条件下,简直是天方夜谭。
地中海的天气如同孩童的脸,说变就变,狂风、暴雨、海浪随时可能袭来,船只在这样的环境下航行,风险极大。
而且,船只往返需要时间,装卸货物也需要时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频率的航行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伍兴并未就此罢休,他翻遍了缴获的羊皮地图,试图从中找到更多的线索。
然而,他发现的却是更加荒谬之处。
“克里特岛到雅典航线,顺风需两日。”伍兴的指尖轻轻敲击着罗盘,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但史书说雅典粮船来自黑海!”
小校立刻展开海图,拿起测量工具,开始仔细地测量起来。
他时而皱眉思索,时而用笔在海图上做着标记,神情专注而认真。
不一会儿,他抬起头,神色凝重地说道:“黑海至雅典航程近两千里,以古希腊船速,往返至少两月。而雅典城中竟无粮仓!”
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依靠贸易交易粮食的城市,竟然没有粮仓来储存粮食。
这意味着,一旦遇到恶劣的天气或者贸易中断的情况,雅典城将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甚至可能导致饥荒和社会的动荡。
整个雅典城的疑点越来越多,如同层层迷雾,将真相紧紧地笼罩其中。
在检查船舱陶罐时,伍兴又发现了更惊人的矛盾。
那些绘有橄榄枝纹样的“粮罐”,看起来精美华丽,仿佛是古希腊艺术的杰作。
然而,当伍兴仔细测量其容积时,竟发现它们不足现代斗斛之半。
这意味着,即便这些船真的能够运来粮食,其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雅典城的需求。
而罐底残留的麦粒,经老农仔细辨认,竟是地中海野燕麦——这种低产作物,亩产不及江南水稻三成。地中海野燕麦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产量极低,即便种植,也难以获得足够的粮食产量。
“看这个。”吕布举起一块陶片,上面刻着雅典港口记录:“基克拉迪群岛运来大麦二十船”。
然而,调查显示,该群岛土壤根本不宜种麦。
基克拉迪群岛的土壤贫瘠,气候条件也不利于大麦的生长,又何来二十船大麦运往雅典呢?
这显然是史书记载与实际情况的严重不符。
疑点如汹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地涌来:
船体结构脆弱,根本无法进行远航,又如何能完成长途的粮食运输任务?
粮产与人口严重不匹配,雅典城所需的粮食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实际能够获得的数量。
文字记录与地理实际情况相互矛盾,史书中的记载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黎明时分,天边渐渐泛起了红霞,如同燃烧的火焰,将整个世界都染成了红色。伍兴站在海图前,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执着,仿佛要穿透这层层迷雾,找到那隐藏在背后的真相。
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安静下来,只有他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在空气中回荡。
吕布静静地守护在伍兴身旁,他身姿挺拔,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
他身着一袭黑色的劲装,肌肉在衣衫下隐隐隆起,彰显着强大的力量。
他手中的武器是一杆特制的五连铳,由戴梓亲手制作。
这杆五连铳造型独特,散发着金属的冷峻光泽,在微弱的光线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铳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吕布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保护伍兴的安全。
伍兴仔细地看着一项项数据,头脑在飞速地分析着。
这些互相矛盾的数据,就像一团乱麻,让他一时难以理清头绪。
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史书的记载出现了错误,还是这其中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秘密?是有人故意篡改历史,还是古希腊文明本身就存在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无意中,伍兴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发现大厅角落似乎有一个高大人影静静地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