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430章 《该当何罪?》

第430章 《该当何罪?》(2/2)

目录

刘小庆大大咧咧,故意朝江弦抛个媚眼儿,“跟江编剧您这身材差不多就行,我才不喜欢那种文文弱弱的,风一吹就趴下了,一点儿男子气概都没有。”

“吃饭吧、吃饭吧。”

江弦张罗着剧组人坐下,被谢晋喊着先说两句,他站起来,简短而真诚的肯定了他们的付出,肯定了《芙蓉镇》的电影制作水平。

“我相信,这部影片具有对新中国电影史来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也是世界电影史中一部不朽的杰作!”

这段儿时间因为电影没法上映而显得精神萎靡的剧组成员,一个个渐渐振奋起来。

酒过三巡,还是有工作人员按捺不住,问出了心底憋了很久的问题。

“导演,咱这电影还能公映不”

“对啊,还能公映么”

“怎么听说上面儿要把片子封杀了呢”

谢晋脸有点儿红,但是表情严肃,承诺道:

“一定能上映!”

众人闻言,一阵激动,加上喝了点儿酒,一时间情绪脆弱,有哭有笑。

谢晋看着这一幕,深吸口气。

虽然这么承诺,但要说能不能上映,他心底其实也没底。

带着些隐隐的惆怅,谢晋吃完了这顿庆功宴,回到住处眯了一会儿,醒了醒酒,又钻进剪辑室里忙活一晚上,剪掉几个争议太大的片段。

最早上映的是164分钟,现在已经剪掉了20分钟了。

他靠着椅子眯了一会儿,被剪辑师王华叫醒,他拎了好几人份的早饭,顺便带回了今天的报纸。

“谢导,先吃点东西吧。”

谢晋点点头,“叫大伙都来吃饭吧。”

众人早已疲惫不堪,闻言都放下手上工作,凑过来默默喝起八宝粥。

谢晋则是一边吃,一边看报纸,想看看今天的报纸上有没有关于《芙蓉镇》的消息。

这段时间,随着试映范围的扩大,对《芙蓉镇》的评论越来越多,批评与赞扬总体上呈三七开的比例。

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负面效应”的说法,也就是说,人对坏的负面信息会更加敏感,记忆的也更加深刻,也就是说“一黑顶十粉”。

有三成的批评,已经很致命了。

而要说其中最严重的,还是朱大可的那篇批评。

作为名声鹊起的先锋批评家,朱大可对《芙蓉镇》造成的伤害实在太大。

谢晋翻了一会,翻到《中国电影时报》,这是电影评论学会创办的一份电影类报刊。

谢晋很快在上面看到一篇关于《芙蓉镇》的评论文章,看了一会儿,竟然提到朱大可。

“这是反击的文章”

他心中诧异,再看具体内容,结果咳嗽几声,差点儿把八宝粥从喉咙里面喷出来。

“哈哈,绝了!”

“谢导您.”剪辑师王华瞠目。

“看看,你们都看看这个。”

谢晋擦擦嘴,把报纸铺到桌上,拍拍其中一个版块儿,“这个文章写的,绝了!”

王华好奇的抻过去脑袋,看了一会,反应更大,猛拍大腿。

“牛逼啊,这文章写的,笑死我了,这许非是谁啊怎么帮我们说话”

“许非”

一个剪辑师有点儿印象。

“这人我知道,嘿,可有几年没看着他的文章了,他写的东西,骂的那叫一个犀利。”

“写的啥写的啥”

“你们快都看看,忒贱了,哈哈!”

北影。

“有啥新闻没”

“新闻有啊,陈冲准备回国参加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陈冲丫不都去美国好几年了么”

方琛嘀咕一阵儿,“有没有《芙蓉镇》的新闻”

“《芙蓉镇》啊”

售报点,营业员啪递过去一份《中国电影时报》:“你看这个吧,今儿来买这个的特多,我这儿就剩两份了。”

“那给我来一份。”

方琛交钱取货,随手翻开一看,看着看着笑出了声。

“哈哈哈哈!”

“骂得漂亮!”

方琛随便拉了一周围一脸惊恐盯着他看的人,指指报纸,好像多年老友似得,“我就说那个朱大可是放屁,那孙子他懂电影么瞎哔哔,骂的真好,骂的漂亮。”

文章名为《‘芙蓉镇’该当何罪》:

“《芙蓉镇》上映后引起了争议,有争议是正常的,我们国家在宝钢选址、深城搞特区、三狭造电站等问题上,一开始也引起过争议文学艺术的创作就更应该允许有争议。”

“但问题是这种争议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学术探讨,而不是批判、讨伐和一言堂。”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有些事儿过去快10年了,社会的大变革,恰恰是出大作品、大影片的时代。”

“我们新中国成立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干什么还要畏畏缩缩、抖抖瑟瑟、小手小脚”

“我们曾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拍出来的影片,居然不如几十年以前的水平。”

“那么电影人到底干什么去了”

“我们这代人,有幸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现实,使我们较为清晰地认识了国家民族和个人所走过来的道路,它作为一种良好的拍片条件提供给我们。”

“加上中国其他拍片条件也是相当之好,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为什么不珍视这些条件拿出优秀的,具有深刻内涵和庞大构思的大影片来!”

“如果我们还只能拿出平庸无力的影片,我们就对不起这个时代,也对不起多年来我们已经吃过的苦头。”

“而《芙蓉镇》,在我看来正是具有深刻内涵和庞大构思的大影片,一部远超我们过去电影水准的巨片,对于我们的电影事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可这个时候,诸如朱大可之流,竟粗暴轻率的给一部作品下了定论,挥毫泼墨,便将《芙蓉镇》定性为抹黑的扫把。”

“这是草菅《芙蓉镇》之命,更是草菅中国电影之命!”

“其嗅觉之灵敏,不知情者,还以为是明代东厂之太监重生。”

“只因在芙蓉镇的青石板街上扫出一粒灰尘,便认定这是颠覆江山的火药!”

“或许,在朱大可这些位‘公公’眼中,连清明上河图都要被批为fj余孽。”

“按照这种逻辑,《阿q正传》该当何罪它竟敢让未庄百姓头上长出癞疮疤;《茶馆》该当何罪它竟让shzy的天空下飘着大烟馆的浊气”

上海财经大学汉语教研室里,朱大可文章还没看完,便已气的把报纸撕了粉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