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外公故友王伯岳,病人家属鬼点子真多(月票加更)(1/2)
不光是他们,就连班上其他人也是这种态度,带队的刘渡舟思考了一下后,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把所有人都分到了一个科室去。
但是具体分什么科室,这时候就有些让人犯难了。
最后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将人分到了中医儿科去了。
交给这里的副主任王伯岳。
这也是方言家里的老熟人了。(见295章)
王伯岳王老出生在四川中江县一个三代中医世家,祖父王焜山在清末逃荒至成都,以医药救人,不慕名利。父亲王朴诚精专儿科,待病人如亲人,被成都百姓誉为“王小儿”。
没错这位是来自四川的小儿王。
王伯岳自幼受家庭熏陶,六岁到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刘洙源先生处读私塾,奠定古文基础。
十六岁立志学医,先到成都“两益合”药店当徒学药,掌握中药知识和炮制方法,遍读中医入门书籍。
三年出师后,拜成都名医廖蓂阶先生门下,学习仲景学说和温热病治疗经验,同时上午随父侍诊,医学理论和应诊能力不断提升。
1935年正式获得中医师资格。
王伯岳在1955年的时候,和父亲一起进京当时负责他们的人就是外公何休,刚到京城的时候,他们就住在外公何休家里。
外公离世后,后来两个舅舅家里表哥的工作,他都有帮忙解决。
他目前是西苑医院儿科副主任,也是卫生部《华夏药典》委员会委员编委,和方言编撰的《中药炮制学》的编委。
方言当时准备装修四合院前院的时候,老丈人去信托商店买古董,当时就从王伯岳王老手里买了两个古董花瓶,现在就放在小老弟房间里。(见299章)
这么多人里面要说谁和王伯岳最熟悉,当然就是方言了。
见到方言的时候,王伯岳王老热情的对着方言招呼,就差主动给他去倒茶了,没办法故人家的外孙嘛,当长辈的肯定是要表现的热情一些的。
方言赶忙让他别忙活了,哪有主治医生给见习学生倒茶的道理?
这不乱套了嘛。
其他人也看出来,方哥这又是遇到熟人了。
这会儿来得早,儿科好几个诊室,还没有人排到这边来,王伯岳就和方言聊上了:
“听说你已经继承你外公的衣钵了?”
“之前他的那些医案笔记被我舅舅找到了一些,然后我看了后学了不少东西,后面宋祚民,王鹏飞,杨艺农,祝伯权四位老爷子帮忙,对外宣称我继承了我外公的衣钵,然后我就拿到了我外公大徒弟手里的一部分的医案和书籍……”
方言简单的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基本上和王伯岳知道的也差不多。
这京城儿科的几位在他进京之前就已经有名气了,所以他到了京城后,就没有小儿王这个称号了。
不过老爷子也没在意这个,听到方言讲完了事儿,笑着说道:
“也挺好,也算是你外公在天有灵保佑你了。”
他感慨道:
“隔了这么多年,还能让你把他衣钵给继承下去,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咚咚咚……”刚感慨完,诊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一个年轻人抱着自己家孩子站在门口,看到里面二十几号白大褂,仿佛是在围着开会似的,有些不太确定的问道:
“这里是王大夫的诊室……吗?”
王伯岳听到外边的声音,立马招呼道:
“对,是我,赶紧进来吧!”
患者家长对着王伯岳王老说道:
“王大夫,我们又来了。”
王老点点头:
“嗯,嗯,我记得你,你二月底来过。”
患者家属挤出个笑容,说道:
“嗯,没错,您老记性好。”
王老也没废话推了推眼镜后说道:
“你等等我翻一下医案……”
说着从抽屉里翻出了上个月的医案,一边翻还一边问:
“叫什么名字?多少岁。”
“朱容,一岁半。”患者家长回应道。
很快王老打开其中一页:
“好,找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