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53章 总制北疆,令出则山海可移。

第253章 总制北疆,令出则山海可移。(2/2)

目录

虽然田畴也采取了刘虞的抚定胡虏的政策。

但那只是因为实力弱小的权宜之计罢了。

倘若真有实力,田畴肯定不会给胡虏好脸色看。

李翊见田畴反驳自己,面露不悦,拂袖叱之:

“吾今谕策于汝,非听汝谏也!”

“但言能与否即可!”

言外之意,你在教我做事

田畴见李翊震怒,乃拱手赔礼:

“在下失言,丞相恕罪。”

“然胡人衣食所资,不过逐水草、牧牛羊。”

“我汉家有何物,能使其不购则毙”

“况仅恃胡市,欲振幽州民生,岂非画饼充饥耶”

田畴提出了两点疑问。

第一,与胡人贸易,那也得有让胡人大量需要,且大汉能够大规模提供的东西吧

第二,即便贸易频繁,但也只针对边境。

幽州全境,幅员辽阔。

仅靠边市贸易,如何使得幽州全境的经济得到振兴

对此,李翊逐条为田畴解释:

“夫盐者,胡人之所必资。”

“幽州东濒沧海,实擅煮海之利。”

最好带动经济发展的,毫无疑问是古代版的“石油”——食盐。

只不过这时候的制盐技术不发达,人们还做不到大规模生产食盐。

同时像之前田畴所提到的,幽州作为边关,太容易起战事了。

投入大量资源投入起来的产业,太容易遭到破坏。

……得不偿失。

但这并不能否认,濒临渤海湾的幽州,有着大规模生产海盐的潜力。

当然了,考虑到食盐在古代特殊的战略定位。

李翊肯定也不能放纵幽州官民生产海盐。

所以下一句,便是对自己的建议的补充:

“吾可以颁布一条盐法,设通商之区。”

“广募灶丁,专司其业。”

“如此,则边贸有恃矣。”

“至若汝之疑虑,吾试为汝解之:”

“一曰盐业兴,则民得佣工,货得流通。”

“二曰胡马南售,其利倍蓰。”

“三曰革坊织厂既立,裘毳精良,可输四方。”

“此皆振兴幽州之良谋也,安得谓无用耶”

说人话就是,制盐产业,带动就业,大量提供就业岗位。

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流通。

而胡人输入进来的牛羊,可以卖到到内地去。

比如李翊在冀州广开了羊肉饺子馆,对牛羊等肉源需求颇大。

而幽州可以同时大量设置鞣革坊、纺织厂。

牛羊所提供的皮革、羊毛,能够制成皮革、毛衣。

如果销售的好的话,甚至能够起到一定的品牌效应。

乃至畅销全国。

此诸葛蜀锦之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

田畴对此将信将疑,李翊却直接开口:

“我意在幽州诸郡沿海区域,开设几个制盐场。”

说着,李翊站起身来,将地图平铺在田畴面前。

然后提笔,在他想要开盐场的地区画上了圈。

“凡吾所圈之地,设为盐业特邑。”

“此邑不循常法,专事煮海之利。”

意思就是李翊画出来的地方,视为经济特区。

可以不完全按照齐国的法律来制盐,拥有特殊的经济地位。

既然想将盐,作为与胡人贸易的主要产物。

那么就是得大规模生产。

就像李翊说的那样,在特定区域,颁布特殊律法。

大规模生产的同时,间接提供就业岗位。

只有食盐生产的多了,才能把它的成本给压下来。

而这压成本的最关键所在,就是提供更加先进的制盐技术。

几日后,李翊召见了当地的盐户。

正式教授他们更加先进的制盐办法。

“择平阔潮间,沙细土实之地。”

“潮退则露,潮涨则没,是为上佳盐埕。”

“然后设一蒸发池与结晶池。”

“先掘沟渠,引海水入蒸发池。”

“经日曝成卤,再引入结晶池。”

“投莲子验之,莲浮则卤成,莲沉则续晒。”

“待卤水凝晶,以木耙聚之,曝干装袋。”

“每岁三月至九月,可获三季,得盐必巨。”

李翊由浅入深地向盐户门讲授了新的制盐方法——晒盐法。

晒盐法比之原来的煮盐法,更加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不过也有缺点,就是是生产效率较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但李翊宁可要它的“成本低”。

毕竟只有成本低了,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润。

同时,海盐生产,只要是临海就能够大规模制作。

非常适合幽州大量毗邻海湾的城市。

渤海湾沿岸水浅,寻找涨潮时堪堪被淹没、退潮时又能裸露出来的滩涂。

然后稍加围堰改造成盐田,也是比较容易的。

但晒盐法第一个字便是“晒”。

考虑到北方尤其是幽州的日照不足。

所以需要再晒掉部分水之后,将卤子给收集起来。

再用煮盐法完成最后的浓缩。

不然遇上大雨,或日照不足的天气。

要么前功尽弃,要么迟迟不能竣工。

所以最后用煮盐法作为首尾工作,是有必要的。

这也是李翊一直强调的因地制宜。

所以接下来几天。

李翊便坐着四轮车,在众人的陪同下,沿着海岸线考察。

一日要视察十几里地,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做滩涂盐场。

确定好后,便命手下人去围滩涂。

田畴为表诚意,主动组织麾下民户,作为劳动力。

带头去围滩涂,很快便围了二十里长。

田畴这样做,也是希望能够带领治下百姓发家致富。

毕竟李翊要搞经济特区,这些第一批的劳动力,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至海滨时,李翊观其地势,又谓左右人说道:

“此处可设港口,通青州海川,贩茶丝珍货。”

“商船往来,抽其关税,亦为利源。”

还是借助渤海湾,大力发展海船,已加强幽州与青州之间的联系。

如此,不仅能够带动经济,还能使两地政治进一步巩固。

李翊身边诸吏,皆幽州本土官员。

这些当官儿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乃纷纷蹙眉谏曰:

“……筑港所费不赀,恐难为继。”

“况且收益需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国家如今正是用钱之际。”

“丞相是不是考虑先暂时不——”

李翊立马出声打断,驳斥众人:

“昔管仲设‘轻重鱼盐之策’,使齐富甲诸侯。”

“今幽州负海,若仿其制,岂非天赐利源”

“况吾身为丞相,国家用度,吾岂不明”

“尔等但行分内之事,又何须多问”

一句话,

我是丞相,还是你们是丞相

你们一群本地吏官儿,用得着来提醒我这个国家二把手国库用度问题

众吏被怼的哑口无言,纷纷低头,不敢发声。

李翊乃出声笑道:

“吴越争霸,皆赖舟楫之利。”

“汉武开边,亦设楼船之师。”

“海道既通,则商货自集,何忧成本乎”

“尔等只见其耗,未见其利。”

“设港之后,非但商税可征,更可兴渔盐之业。”

“使渔民出海获鱼,腌以为鲞。”

“转售他郡,其利倍增!”

李翊既然在幽州用晒盐法,大力发展了海盐。

自然不能放过捕鱼业。

毕竟古代盐之所以重要,并不单单是因为它要用来吃。

更重要的是,古代可没有保鲜的冰箱。

通过用盐腌制肉类、鱼类,便能起到保鲜作用。

盐是古代般的“冰箱”。

这才是确立它地位的核心。

所以一面从胡虏那里进口肉类,一面出海捕鱼得到鱼类。

都是能够发挥海盐作用,大量制成腌肉、腌鱼的。

再将这些腌制品卖出去,幽州的经济不就发展起来了吗

至于港口建设资费所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李翊遂不听众议,决意行之,即下令道:

“着即勘址兴工,择良吏督造。”

“凡参与此事者,务须尽心,若敢懈怠,必究其责!”

众虽忧其艰难,然不敢违,皆拱手应命:

“谨遵钧谕!”

在李翊的力排众议下,幽州开始大规模雇佣劳工,征发徭役。

一面修建港口,一面维修滩涂。

可谓人人出力,个个不闲。

但万物竞发的背后,是一张又一张高额的成本支出。

没办法,幽州想要自给自足,前期就是得帮它填基础设施。

等它体系成型之后,就可以从放血槽变加血包了。

冀州也是刚刚恢复生产,所以李翊又给青州的老刘写信。

让他再拨一笔款下来,并连通青州与幽州之间的商船贸易。

并定下了主要商品——茶叶。

茶叶对于汉人而言,可能更多是待人接客的用品。

而对游牧民族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必需品。

因为游牧主要食用高脂肪的羊肉、牛肉。

大量的油脂囤积在体内,就需要用茶叶来消化油脂。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给辽人缴纳岁币的清单中,会有茶叶的原因。

既然决心打通边市贸易,自然要把茶叶也作为商品大宗里的一环。

在做完手上工作之后,

李翊又带人回了渔阳郡。

渔阳太守乃当地豪族鲜于辅,随李翊征辽有功,被授位渔阳太守。

他作为本地土人,对北方游牧政权比较熟。

李翊便让他牵线,为自己约见鲜卑人,商议开通边贸的具体事宜。

因为自檀石槐崛起之后,鲜卑已经取代了匈奴的霸主地位。

成为了北方的第一强权。

在接到上级统治以后,鲜于辅赶忙前去疏通关系,联系鲜卑人。

说是齐国丞相想要开通边境贸易,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

鲜卑人也非常很多部。

其中,轲比能部算是比较亲汉的。

所以第一时间派出使者去见李翊,看看汉人想如何贸易。

如果条件优渥,那就大力合作。

如果条件苛刻,就果断回绝。

于是,三日之后。

不少鲜卑部、乌桓部的使者,如约来到渔阳郡,与李翊会面。

李翊设宴款待众来使,然后命令许褚,将众来使的佩剑、武器全部收缴。

其带来的护卫,也不许入正堂。

此举立马招来了众人的不满。

暗想他们是抱着和平友好的态度,才来商讨边市问题的。

结果李翊上来就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收缴他们的武器甲胄。

还不许护卫进堂,未免欺人太甚了。

不过众人在塞外也多听闻李翊英明,其名震北疆的战事,亦是如数家珍。

知他是一个强横的人,虽有不满,但还是选择了忍耐。

井然有序地进了正堂,见礼毕,依次坐下。

李翊说了两句客套话之后,便将自己的开边市想法说了出来。

并表示,诸位若是没有意见,咱们就这么办了。

众使者也没想到李翊性子这么急,八字尚未有一撇就要马上开了。

其中一名胡使站起身来,弯腰向李翊行了一礼:

“……相爷公,恕在下不知中原礼节,多有冒昧。”

“只是相爷适才提到的,要我诸部贩卖牛羊至汉地。”

“然我部牲畜亦是数量有限,相爷开出的数目又颇大。”

“我等如何能够将之兑现”

李翊云淡风轻地说道:

“吾尽掌北方权柄,总制河北,令出则山海可移。”

“既握调度之权,何难使胡汉两民,俱丰衣足食”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