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史前部落生存记 > 第315章 铜钟(二)

第315章 铜钟(二)(2/2)

目录

这不是小型的器具的浇铸,而是重达五千斤的大型铜钟,稍微有些意外,铜钟制作不出来不说,还非常容易出现人员伤亡,毕竟一口坩埚里面,可是滚烫的五百斤的铜汁。

要是坩埚翻掉,这五百来斤滚烫的铜汁在冶炼坊里面飞溅的后果,光是想想就让熊洪不寒而栗。

可浇铸铜钟势在必行,不仅仅为了实现熊洪“钟鸣鼎食”的目标,更是为后面浇铸大型金属制品做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革新。而这一切,都要付出代价,熊洪也知道,他要做的,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可怕情况,熊洪又指导着熊山等人,在现在坩埚的周围,做了几个吊耳,并在炉子下方铺设导轨,安装小车。

当坩埚从炉子里出来的时候,立刻将悬挂在炉子正上方的铁链挂住坩埚,防止侧翻,然后将坩埚放到小车上,族人用钩子推着坩埚前往浇铸点,这样就不需要六七个族人一起抬。

处于安全考虑,防止坩埚意外倾倒铜汁四处飞溅,在坩埚运行的路线上,还用厚厚的泥土和砖块砌了两堵矮墙,坩埚就在这两堵矮墙中间运动,这样即便是发生了泄露,有墙体的阻挡,也能帮助族人们挡住滚烫的铜汁,增加逃生的机会。

而为了保证一次性浇铸成功,熊山带着工匠们也需要在这段时间反复地练习,保证配合默契。

内芯的陶土逐渐阴干,这样还不能直接使用,不然浇铸铜汁时,极有可能会把泥模的表面冲刷开,造成浇铸失败。内芯也需要跟制作陶器一样,放到砖窑里,用大概8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陶模。

光是这样的一个陶模,就烧了整整三天。

内芯做好了,就需要制作外模和陶钟,这两样都是分开制作的。先用陶土覆盖在内芯表面,如同制作陶碗一般,一圈圈地从底部往上堆去,每隔三十公分,便测量一下厚度并分割开,保证厚度都在五厘米,并且形状跟内芯一致。

一米六的高度,“泥钟”共由36块大小不一厚度相同的“瓦片”构成,每块“瓦片”都标记了序号,方便放置到指定的位置。

将这些“瓦片”也烧制好后,就是对外模的烧制了。

外模的制作就相对简单一些了。外模分成三层,每层六块,总计十八块。制作时,将烧好的内芯放在底盘上,然后将烧制好的陶钟“碎片”一块块地拼到内芯上,检查是否有贴合不紧密、出现缝隙的情况,此时就要对内芯或者“碎片”进行修整。

修整完成后,便制作外模。

在等待外模烧制好的同时,熊洪也准备在铜钟上刻上文字和花纹——作为部落的第一件大件青铜器,这么大的面积,光溜溜的多难看啊。

由于内芯已经烧制好,便只能用刻刀在上面小心地刻写,一笔一画都不能错。不过内芯的字要反过来刻,不然铸造好的铜钟里面,字就是反的。

外模上自然也要刻字,同样也要反过来刻。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

惟昔巨熊降祉,我祖徙于山林,斩荆辟壤,始立宗庙。时维草莽,陶石为器,燧木为火,油脂取明……族至熊洪,率众垦殖,伐林为田,填泽为地,犁铧耕牛,积粟盈仓……熊巫舞雩而甘霖沛降,熊土制犁而田亩俱丰……遂盟天地,筑社祭坛……采石山之铜,范熊木之模,铸兹洪钟……其铭曰:赫赫先祖,筚路之功。草木丰茂,永祀穹窿。晨钟启曙,万世攸同。厥声振振,惕我后躬……”

整个泥模外侧,刻着近300个字,还有一个更大的“熊”字出现在正面,这也是部落的标志,同时下方还有一行小一点的文字,写着铸造的日期(年份就不知道了,只能用日期先写上)。

而内侧,也就是铜钟的里面,则用更小的字体,写了近500个字,里面主要是介绍这几年部落的种植、养殖、生产、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成果,当然这些就由石雪先写,熊洪再进行修改。

刻字的活并不轻松,需要先对泥模进行测量,确定每个字的位置,然后交由熊黑等人来一点点的刻。这个过程,花的时间够长,差不多需要五天。

这样紧张地准备了近半个月,到十一月初五,所有的准备工作才做完。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