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山雨欲来(下)(2/2)
“不敢欺瞒大都督,确有此事!”
周瑜目光炯炯,继续问道:
“那刘备......到底是何许人也?”
太史慈闻言,瞬间沉浸在当年独自突围至平原,求援于刘备,又与刘关张以及赵云携手,大破黄巾贼管亥的经历中。
(注:演义或者正史中,赵云跟太史慈都是没有直接交集的!但许多游戏中,赵云因刘备向公孙瓒借兵,参与了北海破管亥之战,本书沿用类似设定,太史慈不但曾与刘备三兄弟并肩作战,也与客将赵云相识,以此作为后文剧情线索~特此说明!)
仁德英武的刘玄德,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勇冠三军的张翼德,以及那位白袍银甲,枪术通神的赵子龙,时隔多年,又重新浮现在太史慈眼前。
半晌之后,太史慈方才整理好思绪,沉吟道:
“禀大都督,当年那刘玄德势力微末,便急公好义,颇有仁德之名!其为一素昧平生的孔文举,更不惜以身犯险,慨然援手!此人雄才壮志,更兼信义卓着,可称当世英雄!”
当下,太史慈虽与刘备三兄弟分属敌对阵营,但其一向为人正直,重情重义,对刘备当年“不自量力”解北海之围,又驰援徐州之事,一向是钦佩不已。
只不过......当年刘备两手空空,四处漂泊,而太史慈事母至孝,又被同乡刘繇招揽。
在与刘备等人告别后,太史慈便南下江东投靠刘繇,与孙策多番激战后,二人惺惺相惜,最终化敌为友,太史慈也加入江东军,成为了数一数二的江东猛将!
周瑜听太史慈所言,又想起传闻中的刘备事迹,不由眉头微皱,脱口而出道:
“那刘玄德与主公相比,又如何?”
片刻之后,周瑜见太史慈不语,知其心有顾忌,笑道:
“子义勿忧,当下那刘备与我江东分属敌对,实乃主公劲敌!不过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等既要领兵北上,与刘备等人相争,便需早做准备,谋划一番!”
“今日之言,出得你口,便只入得我耳,子义但说无妨!”
太史慈自归降孙策之后,便助其讨平多方势力,可谓战功赫赫,对孙家也是忠心耿耿。他对这位智勇双全的周大都督,一向更是颇为敬佩。
思虑半晌,太史慈才直言道:
“刘玄德与主公确有相似之处,二人皆是重情重义之人!但若论骁勇善战,开疆拓土,天下并无几人能出主公之右,刘玄德也自然远不能及!”
“不过......刘玄德大义为先,宽仁爱民,更兼礼贤下士之风,与其交往,不觉自醉!若论知人善任,容人气量,恐是那刘玄德略胜一筹......”
周瑜闻言,却是沉默不语,片刻之后才叹息,道:
“主公短短数年,便横扫江东,为一方霸主,必然自视极高!更兼少年得志,行事便多有急躁,有失沉稳!那刘备起于微末,心志坚毅,又有英雄之器,当真是我江东劲敌!”
“不过......若假以时日,待江东局势稳固,主公年岁渐长之时,想必性情会有所收敛!在此之前,我等臣下尚需多多规劝一番!”
周瑜身为江东大都督,可谓位高权重,又与主公孙策为连襟兄弟,二人交情甚笃,乃江东一段佳话。
如今,周瑜却并未因刘备乃自家大敌,便对其大肆贬低,反而说出这番不失“公允”之言,太史慈也不禁对其雅量高致暗暗赞叹!
随后,周瑜眉头舒展,似是将心中心事了结,对太史慈道:
“子义,多谢你今日直言!瑜铭记在心,劳你继续统军,我等一同赶往丹阳,北上与主公会师,再做计较!”
“诺!谨遵大都督之命!”
太史慈精神一振,连忙拱手领命而去。
此时,周瑜心中却暗自浮现出一丝其他念头:
“那刘备雄才大略,若尽得淮南,庐江这江淮之地,是否他日会觊觎我江东领土!?”
“当下江东诸郡未定,世家大族各怀心思。伯符,那庐江之地......当真是非争不可吗!?”
下章预告“陆家叔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