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奥斯卡之夜 1(1/2)
“放松点,其实奥斯卡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神。”李琦轻拍着颜丹辰的胳膊,示意她不必紧张。
“我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理解你。”
“怎么了?”
“明明你也很年轻,明明你也是很少出国,但为啥你会这么从容?我就做不到?”颜丹辰盯着李琦的眼睛,“为啥大家都觉的米国好,唯独你觉得米国很一般?”
李琦挠了挠鼻子,“或许是我少年老成也说不定。”
其实在这一点上真的有些不合理。
这个时代的华夏人就是觉得米国好,公知能发展起来,被许多人吹捧,就足以说明在内地有着极大的土壤。
这是时代的问题。
在改开之后,社会快速转型,贫富差距,各种的问题出现,而公知们披着外衣以“批判者”的姿态迎合了公众们的想法。
他们的言论不可避免地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共鸣,尤其是那些对现实不满,公知们情绪化的表达,被许多人奉为“明灯”。
不光普罗大众,就是那些明星同样如此。
他们为了出国拿到绿卡无所不用其极,比如陈恺歌夫妇、比如陈充、李文、再如顾长位夫妇、张铁林、王钢……
甚至央视的主持人,比如倪平。
即便是颜丹辰的内心里面也有一种自卑感,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向往,可偏偏李琦却是不屑一顾,甚至有些鄙夷。
这种反差离得远的人无法感受,但颜丹辰随着李琦连续两次出国,一次是柏林,另一次就是洛山基。
这种感觉越发地强烈。
颜丹辰还想问,李琦却是连忙转移了话题,“奥斯卡要开始了,等结束之后,我带你看看真正的洛山基。”
“真正的洛山基?”
在颜丹辰疑惑之中,奥斯卡主持人史蒂夫、马丁在台上开始讲话。
“欢迎大家观看第7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所有人起身鼓掌。
“真好,今年的颁奖典礼办的比以往要更加令人瞩目,开幕式的电影短片也很令人感动。”
“许多人恐怕已经发现了,今年的红毯没有了,其中的意味很明确,对吧?”
没错,2003年的奥斯卡是没有红毯的。
“今年的奥斯卡首次采用高清电视广播,但电视直播收益,也很妙,将由各大电影公司瓜分!”
“在此,请容我先向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打个招呼!”
奥斯卡怎么来的,其实就是上世纪20年代左右,电影行业发展迅速,一片繁荣之下,但与之相反的却是电影从业者的待遇地下。
为了给电影人争取福利和待遇,1926年,好莱坞米高梅的路易斯梅耶等制片人、导演、编剧、技术人员等一大堆的电影人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工会。
真正的工会,不是与资本家站在一起的工会。
随后,梅耶将米高梅公司的好几位得力干将,比如影星康拉德.内吉尔、导演弗雷德.尼布洛以及制片人协会会长弗雷德.彼得森请到他的家中。
几个人一边吃着晚餐一边敲定了一个决议。
那就是成立一个电影管理与学术机构。
也就是后来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