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这一次是举殿寂然(2/2)
往年,户部都要提前一个多月开始清算,而且算出来的账册也是厚厚的一大沓,但是今年,户部不仅只用了半个多月时间就出结果了,而且统计的册也薄了不少。
究其原因,当然是用了皇上教给的法子,用数字符号替代数字汉字,替换过来后,不仅计算简单了,计数也简单了,速度自然也就上来了。
这个办法好用归好用,但户部的人都在疑惑,皇上的这个法子究竟哪来的?而且还有教材?还是启蒙教材?
户部尚书杨思义也曾尝试着问过,但皇上让他别多问,杨思义也就不再多问。
在杨思义的眼里,皇上是愈发的高深莫测了。
此刻,在小朝会上向皇上汇报户部的统计结果,杨思义也始终抱着一种敬畏的心理。
“仰仗皇上的天德,过去一年咱们大明不仅安稳度过,而且还实现了盈余,去年一京十三省全年的税银共为三千七百六十三万两,去年年初各项开支预算为二千五百七十七万两。然而,根据各部报来的账单统计,去年实际耗银三千一百六十六万两。”
“如果和去年年初的开支预算核对,去年一年超支了五百八十九万两,接近六百万两。”
“但实际上,即使超出了预算近六百万两,咱们大明的国库仍旧盈余五九七万两,也是将近六百万两。”
话音落下,举殿哗然。
实际开支超出了预算近六百万两,而实际结算下来,却还盈余了近六百万两。
往年年年亏空,去年才依靠松江特区刚刚填平,今年就开始实现盈余了?而且一下子就是六百多万两?
松江那边发展得如此之快?
面对着举殿疑惑的目光,杨思义继续汇报道:
“大明国库今年之所以能够实现盈余,究其原因,是来自三个地方的贡献,贡献最大的是蓟州遵化的大明钢铁厂,一共贡献了八百八十七万两银子。”
“其次是松江特区,一共贡献了六百七十三万两银子,最后是山西的煤矿,一共贡献了四百九十六万两银子。”
举殿再次一片哗然。
没想到贡献最大的竟然不再是松江特区,而是后来居上的钢铁厂。
而且让他们更为惊叹的是,三个地方的收入,已经是实打实的超过了大明其他地区的总和。
对于钢铁厂的贡献超过松江特区,朱元璋意外也不意外。
说到底,还是商税的问题。
现在松江特区几乎完全放开了商业,如果商业税再不改革,这些财富其实并没有流入朝廷的口袋,更多的是流向那些商人的口袋。
不管如何,朝廷的财政实打实的实现了盈余,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开始有了余粮。
“臣为皇上贺,臣为大明贺!”大臣们纷纷拜倒祝贺。
朱元璋却是摆了摆手:“贺不贺倒是其次的,咱觉得咱大明不只这三个地方,也不能光靠这三个地方,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要开始改变了?”
群臣点头。
“好,那咱说一说咱的想法……”
随后,朱元璋把摊丁入亩,以及官绅一体纳粮的想法说了出来。
这一次,举殿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