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金身(2/2)
“李逸说要解决钱荒,得铸造新钱,逐步废止旧钱,打击恶钱,规范私铸,甚至要禁囤钱,禁毁钱铸器,甚至直接禁止民间铸造和使用铜镜以外的铜器,禁止寺庙用铜来铸造佛像、法器,让他们用铅锡木土等做佛像法器,
还要鼓励开采铜铅锡等矿,同时又要限制铜镜等铜器价格,每斤铜器价不得超过一百六十钱,这样就能降低熔钱铸器牟利的行为,
你说这小子是不是有些异想天开,你说他说的那些,有哪条是能轻松做到的”
“算了,年轻人有冲劲也是好事,让他去试吧。”
饭后,皇帝漫步寺中,看着那到处金光灿灿的佛像,仿佛看到了无数的新铸开元通宝钱。
“二百万买个马球场,李逸这是也想打马球了那就赐他一套马球月杖。”
胜业坊。
李逸豪掷七百万,买下了四十八亩的虞世基旧宅和隔壁二十四亩的马球场,独占了胜业坊一隅之地。
“接下来,三娘你带人来打扫、装饰一下,然后挑个吉日,让十娘带大家搬过来住吧。”
这里其实完全可以拎包入住了,一切家具家用齐全。
罗三娘点头嗯了一声。
“我一会就回宜寿宫去了,家里你帮着照顾一下。”
回到平康坊,
李逸把宅契交给杜十娘保管,
虽然也想在家中多留些时间,可铸钱的任务紧,而且他还有个安抚南山流民的善后活。
吃过午饭便告别妻儿出门,
罗三娘依依不舍的送到街上,很想跟着李逸同去。
昨晚李逸回来,并没有住她那,而是住在了新罗婢那,这让罗三娘很是失望,这刚回又走,下次见面又不知道要多久。
“春耕开始了,各处庄子都要忙起来了,要是各处管事、庄头、掌柜的要来支用钱粮,你多操些心。”
骑马回宜寿宫,
一路上看到关中原野上,许多百姓都在忙春耕。
春天百姓们忙着种些谷子、糜子这些,这些大多是轮作。
回到宜寿宫,已是傍晚。
匠头赵丰赶紧来询问样钱是否得到通过。
“嗯,圣人对你雕刻的象牙样钱非常赞赏,就按此雕刻祖钱,你赶紧带匠头动手,雕好后还得再送圣人御览审核。”
李逸把一众铸钱匠头都叫过来,
“从现在起,赵丰检校宜寿钱监的丞,授八品。”
须发白的赵丰上前,接受李逸的任命。
紧接着李逸又挑选了四个老匠头,任命他们检校监作,授九品。
又任命了炉长、班头等。
一边让赵丰他们雕祖钱,一边准备铸钱前期工作。
“每炉需匠丁三十六人,按县公的安排,采用大坩埚等则日可铸两万钱,如果母钱翻砂法熟练,则还能再提高产量,”
一个完整的铸钱,工序极多,从熔炼合金,到制砂箱,砂舂填砂刮砂修型再到起模合箱充型开箱,
开箱后得到钱树,还只是毛坯件,还带着浇道铸柄,还要经过后续的锉边、滚边磨面洗眼,最后涮灰清砂,穿绳成串。
三十多个人一座炉子,一天能铸出两三万钱,已经很了不得了,以前他们最多一天一万钱。
“还请县公多调运铜铅锡料,另外炭需要很多,这三十六座炉子,木炭不能停,消耗量很大。”
铸钱炉是现成的,
工匠也是现成的,
工人倒也不缺,这里到处都是等待安置的流民,只要以工代赈,一天包两顿饭吃,再给一二升粮一天工钱,有的是人抢着要做工。
这也还能帮助流民善后。
“我们这就是在山里,又有这么多流民,直接安排人砍柴烧炭就是,一举两得,既解决炭的问题,还能降低成本,二来也可以安置一些流民。”
“还有现在开春了,我们可以组织流民和驻守在这的禁军,一起垦荒屯田,到时还能自给自足,节约开支。”
那些铸钱工人、烧炭工人的妻儿老小,可以组织起来开荒屯垦,组成生产互助组,李逸这边以钱监名义借给他们粮食种子农具等,这样也算是让那些钱监的工人没有后顾之忧。
与赵丰等一番商议过后,
初步定下,铸钱的匠头,带班的班头,包两餐,外加每天五升粟。工匠,包吃外,加每天三升粟工钱。
一般的铸钱工、烧炭工,则是包吃,加每天两升粟米工钱。
而其它负责运输等杂活的,则包两餐加一天一升粟工钱。
这个工钱已经很低了,只发点小米,没有钱。
可对于那些流民来说,这已经是让人激动的好消息,现在他们最缺的恰就是粮食,真给钱还没人愿意。
消息一出,无数人争抢报名,不管是铸钱还是烧炭,或是搬运,只要能有个活干能有口饭吃,还能拿到些小米做工钱,就满足了,起码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不会再担心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