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高等教育课简集录 > 本科:学习心理与辅导

本科:学习心理与辅导(2/2)

目录

6.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发现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

8.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接受和理解的学习方式。

9.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0.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11.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

12.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3.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4.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5.具体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6.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7.认知策略: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18.元认知策略: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19.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20.学习风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21.场独立型: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22.场依存型: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23.学习困难: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得和运用上表现出显着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统称。

24.学业不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未能达到其智力所能够达到的水平。

25.学习障碍:个体在涉及理解或运用语言(口头或书面)方面的一种或多种基本心理过程出现的失常,这种失常可能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考或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不足。

以下是为您补充的更多《学习心理与辅导》中的名词解释:

1.动机归因理论:探讨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认为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的动机和后续行为。

2.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3.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4.学习疲劳:因长时间持续学习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身心疲劳的现象。

5.学习高原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成绩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进步暂时停滞的现象。

6.潜伏学习: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个体依然产生学习的现象。

7.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8.替代性强化:通过观察榜样行为的后果而受到的强化。

9.自我强化: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对自己进行奖励或惩罚。

10.概念形成: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11.概念同化: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12.知识表征: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和组织形式。

13.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14.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5.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16.聚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17.问题解决的策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以达到目标的方法。

18.算法式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19.启发式策略:凭借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20.学习动机的激发:把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使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