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苏轼兄弟(1/2)
郑州市西大街,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静静地盘踞在管城回族区的大地上。它东起管城街,西至人民路,犹如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这条街道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是郑州市商业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之一。
站在西大街与顺城街的交汇处,你会看到两座栩栩如生的雕像,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这两座雕像,正是北宋时期着名文学家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北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这一年对于苏轼和苏辙来说意义非凡。他们兄弟二人一同参加了制科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双双登科。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节度判官的职位,而苏辙则留在京城等待其他任命。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时刻,苏轼却不得不面临与弟弟的分别。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离别,心中自然充满了不舍和感慨。然而,为了各自的前程,他们不得不踏上不同的道路。
苏轼的赴任之地凤翔府距离京城汴梁有一段距离,大约140里。在这寒冷的冬季,苏辙不顾严寒,毅然决定亲自送哥哥一程。他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从汴梁出发,一路护送苏轼到郑州。
这段路程虽然不长,但对于兄弟二人来说,却是一段充满温情和离别的旅程。他们一路交谈,回忆着童年的趣事,分享着彼此的梦想和抱负。然而,随着距离的拉近,离别的愁绪也越发浓重起来。
当他们终于抵达郑州时,苏轼和苏辙都明白,分别的时刻已经到来。尽管心中有万般不舍,但他们都强忍着泪水,互相道别。苏轼叮嘱弟弟要照顾好自己,而苏辙则嘱咐哥哥在异地要多加保重。
最后,苏轼骑上马匹,缓缓离去,留下苏辙在原地久久凝望。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也在为这对兄弟的离别而感伤。
苏东坡写了一首诗,兄弟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