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来自旧时光 > 第63章 文武双全

第63章 文武双全(1/2)

目录

章惇,字子厚,生于公元1035年,卒于1105年,是宋代浦城人。他的父亲是银青光禄大夫章俞,章惇性情豪爽,为人豁达,而且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

嘉佑二年(1057年),章惇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侄子章衡竟然在同一年考中了状元。章惇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如侄子,感到非常羞耻,于是毅然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没有去朝廷任职。

尽管如此,章惇的才华并没有被埋没。后来,人们将他与同榜的苏轼、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一起并称为“嘉佑十子”,这充分证明了他在当时的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嘉佑四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甲科。朝廷授予他商洛(今陕西商洛)令的官职,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嘉佑二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科举殿试中,有一道名为《民监赋》的试题,这道题目的重点在于考察考生的经济理论水平。对于擅长此类领域的章衡来说,这无疑是他的强项,因此他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元符三年(1100年),这一年对于北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位的宋哲宗突然驾崩,而且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留下子嗣来继承皇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谁将成为下一任皇帝呢?当时,朝中的大臣们对于立谁为帝意见不一,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当属宰相章惇。

章惇对端王赵佶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赵佶举止轻浮、不稳重,不具备作为一国之君所应有的威严和能力。因此,他坚决反对立赵佶为帝,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然而,尽管章惇持有这样的观点,但最终的决定权并不完全掌握在他手中。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和权衡之后,赵佶还是被立为了皇帝,即宋徽宗。

若历史可以重来,若章淳主张可以被采纳,若赵佶专门做个富贵闲散王。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改变……

章衡,字子平,生于1025年,卒于1099年。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成功中得状元,这一成就让他在当时备受瞩目。

章衡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才华横溢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实干型的人才。在为官期间,他秉持着刚正不阿的原则,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这种性格虽然让他在官场中得罪了不少人,但也赢得了一些正直之士的尊重。

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刚直性格,使得他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那个以文章经义为荣的时代,像章衡这样专注于实际事务的人才,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此外,章衡还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人才,他对财税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尤其精通数学,算盘打得飞快。但这些专业技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不能为他带来太多的声誉和地位。

尽管如此,章衡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放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踏实做事。虽然他的名字在后世并不像其他一些着名的文人墨客那样广为人知,但他的实干精神和专业才能,无疑为北宋时期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担任京官数年后,章衡被外放至湖州担任通判。通判一职通常被认为是副手,工作相对轻松,主要职责是协助主官处理政务。然而,章衡却并未因此而懈怠,他一到任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工作态度。

章衡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将湖州官府所有的账簿收归己有,然后亲自拿起算盘,仔细核对账目。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当时的官场中实属罕见。

经过一番深入的查账,章衡发现,官府中竟然存在大量吃空饷的情况。这些人虽然在册,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履行职责,却依然领取着俸禄。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章衡毫不犹豫地奏请朝廷,要求对这些虚设的名额进行清理,以节省财政开支。

不仅如此,章衡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建议。他认为,官府的征税和开支应该事先编制年度预算,并提前下发给各级官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随意征税和开支导致的贪污腐败问题,还能让百姓对官府的财政状况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不满。

可以说,章衡的这一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极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编制年度预算的人,为后世的财政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熙宁五年(1072年),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章衡肩负着重大使命,奉命出使辽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