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黄莲(1/2)
明朝万历十八年,浙江湖州毫无征兆地爆发了“江南大疫”。这场疫病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仅仅到了四月份,便迅速肆虐至周边好几个府县。紧接着,整个江淮地区都被笼罩在疫病的阴霾之下,百姓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与痛苦之中。
在太湖县,有一处洪运集市,位置得天独厚,紧挨着水网和官道。平日里,这里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客商、挑着担子的小贩、闲逛的百姓穿梭其中,叫卖声、谈笑声此起彼伏。集市里有个叫赵兴的杂货贩子,为人机灵,脑瓜转得特别快,是个十足的生意精。他的杂货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从日常家用的锅碗瓢盆,到小巧精致的针线布料,应有尽有。凭借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赵兴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日子过得也算滋润。
然而,这场可怕的大疫如同一颗巨石,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原本热闹的集市瞬间变得冷冷清清,人们都紧闭家门,不敢轻易外出,生怕被疫病感染。赵兴的生意也遭受了重创,摊位前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一天下来也没几个顾客。他每日望着空荡荡的集市,满心忧愁,长吁短叹。
与赵兴的生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集市上的药铺。疫病横行,患病的百姓越来越多,药铺成了人们的救命稻草。求医问药的人如潮水般涌来,把药铺围得水泄不通,门槛都快被踏破了。赵兴在对面看得清清楚楚,心里满是羡慕与嫉妒。就这样过了几天,赵兴发现,老百姓们来药铺无非两件事,要么是看病抓药,要么是买药预防。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消息,说黄连对抵御瘟疫有神奇功效,一时间,黄连成了抢手货。百姓们都害怕染上这要命的瘟疫,纷纷扎堆堵在药铺门前,吵着嚷着要买黄连,药铺里的黄连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有价无市。
赵兴看在眼里,脑子飞速运转,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升起……没错,他盯上了这稀缺的黄莲。赵兴心想,自己这些年做杂货生意,也积攒了一些家底,但谁会嫌钱少呢?这可是个难得的发财机会,一定不能错过。于是,他一咬牙,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雇了一辆马车,马不停蹄地赶往外地收购黄连。一路上,道路崎岖难行,还时常遇到因疫情封锁的关卡,赵兴费尽周折,历经千辛万苦,才好不容易收购到了满满几车黄连。
等赵兴带着黄连回到太湖县,已经是一年之后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官府应对瘟疫的速度远超以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如今,整个太湖县基本恢复了往日的安宁,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回到正轨。药铺里,再也看不到抢购黄连的百姓,曾经的热闹场景早已消失不见。
这对赵兴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望着堆积如山的黄连,他愁得茶饭不思,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现在瘟疫已经过去了,患病的老百姓也都康复了,可他花费巨资收购来的黄连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按照现在的行情卖出去,肯定要亏得血本无归;但如果不卖,这些黄莲就只能砸在自己手里,多年的积蓄可就打了水漂,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赵兴整日唉声叹气,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但他毕竟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见识。很快,他就想出了一条自以为绝妙的“妙计”。
第二天一大早,赵兴像往常一样打开店铺,将一袋黄莲放在柜台最不起眼的角落,还用一块旧布随意地遮盖了一下,看起来就像是被粗心的客人落下的。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店里来了一个脖子上有道明显伤疤的客人,大家都叫他“疤脖子”。疤脖子在店里东瞅瞅西看看,眼睛里闪烁着贪婪的光。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那袋黄莲上,心中一阵窃喜。他见四下无人,便鬼鬼祟祟地靠近柜台,以极快的速度将黄莲塞进了自己怀里。
赵兴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就像一只潜伏的猎豹,等待着最佳时机。等疤脖子刚踏出店门,他立刻扯着嗓子大喊一声:“站住!”随后一个箭步冲过去,死死抓住疤脖子的手腕,装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兄弟,你这可太不地道了吧!”
疤脖子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嗓子吓得浑身一颤,脸上闪过一丝惊慌,但他很快强装镇定,满脸疑惑地说道:“你说什么呢?快松开手,我忙着赶路呢!”
赵兴板着脸,冷冷地吐出两个字:“黄连。”
疤脖子一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脸上一阵白一阵红。他赶忙凑上前,赔着笑脸,拍了拍赵兴的肩膀说:“大哥,好眼力!既然被你发现了,咱也别兜圈子,见者有份,这黄连咱俩五五平分,怎么样?”
赵兴一听,气得直翻白眼,撇了撇嘴说:“谁跟你平分?看清楚了,这是我拿来卖的货,上面明明白白标着价码呢!”
疤脖子自然不信,他掏出怀里的黄连袋子,仔细一看,顿时傻眼了。只见袋口用浓墨写着一行小字:极品黄连一袋,两千文整。
两千文!这可比正常价格高出了好几倍。疤脖子顿时火冒三丈,叫嚷道:“你这不是抢钱吗?这价也太离谱了!还有,你干嘛把黄连放在这么隐蔽的地方?分明就是故意设套坑人!”
赵兴得意洋洋,双手抱在胸前,解释道:“这叫‘义卖’,懂不懂?我这黄连可都是精挑细选的上等货,和普通黄连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再说了,我自己的东西,想怎么卖就怎么卖,想放哪儿就放哪儿。你要是不想付钱,也行,咱一起去官府,找县太爷评评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