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让你做寻亲节目,你做等着我? > 第280章 更广阔的舞台

第280章 更广阔的舞台(1/2)

目录

在寻亲团队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一天,一位名叫露西的华裔女孩联系到了寻亲团队。露西带来的线索是一套家族传承下来的京剧盔头,这些盔头造型精美,保存得相当完好,上面的装饰细节尽显当年的精湛工艺。

李阳看着这套盔头,对露西说道:“露西女士,这套盔头非常漂亮,看得出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家族记忆。我们会像以往一样,先找研究京剧盔头的专家来分析其样式和制作工艺,同时对材质进行检测,确定它们大概的制作年代。小吴,你去联系相关专家;小周,你负责安排材质检测。”

小吴和小周齐声应道:“好的,李阳哥。”

等待专家和检测结果的间隙,团队成员们围在盔头旁讨论起来。阿敏说:“从这些盔头的造型来看,有些样式比较罕见,说不定是特定剧目中角色所佩戴的,或者是某个独特戏班的风格。”

小凯点头表示赞同:“没错,而且这盔头上的装饰,无论是珠翠还是丝线绣工,都极为精致,感觉背后一定有不寻常的故事。”

小吴很快联系到了一位在京剧盔头研究领域颇有名望的专家,专家看到盔头的照片后,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答应尽快赶来。小周也迅速安排好了材质检测事宜。

专家赶到后,小心翼翼地拿起盔头,仔细端详,一边看一边说道:“从这盔头的整体造型和装饰风格来看,融合了多种传统盔头的特点,但又独具匠心地做了创新。初步判断,这可能是民国晚期专为一些新编京剧剧目定制的盔头。不过具体情况,还得结合材质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

几天后,材质检测报告出来了,显示盔头的材质为当时常用的优质布料、金属和珍稀的禽类羽毛,且制作工艺复杂,历经了多道精细工序。专家结合这一信息,查阅了大量民国晚期京剧发展的资料,走访了许多资深的京剧研究者和老艺人。

终于,专家兴奋地找到李阳:“李阳先生,经过多方研究比对,我发现这套盔头很可能与民国晚期的‘焕彩京剧社’有关。‘焕彩京剧社’在当时以勇于创新剧目和舞台造型而闻名,他们经常会根据新剧目的需求定制独特的盔头。这套盔头的风格与我所了解到的‘焕彩京剧社’的特点高度吻合。”

寻亲团队立刻围绕“焕彩京剧社”展开调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各地的文化部门、戏曲研究机构以及京剧爱好者群体,寻找与“焕彩京剧社”相关的信息。

在一个地方戏曲博物馆里,他们找到了一些关于“焕彩京剧社”的零星资料,包括几张模糊的演出照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资料显示,“焕彩京剧社”在民国晚期活跃于上海及周边地区,因大胆创新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喜爱,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各种原因逐渐解散。

团队成员们继续深入挖掘线索,通过京剧界的人脉关系,联系到了一位曾经在“焕彩京剧社”老艺人身边学习过的老师傅。

李阳联系露西:“露西女士,我们找到了与这套盔头可能相关的线索,和民国晚期的‘焕彩京剧社’有关。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这个京剧社或者和盔头来历相关的记忆呢?”

露西思索良久后说道:“我听长辈提过,家族先辈好像在上海从事京剧相关工作,但具体细节就不清楚了,只是一直把这套盔头当作宝贝传下来。”

李阳将露西的话转达给老师傅。老师傅听后,缓缓说道:“‘焕彩京剧社’当年确实有一些成员在解散后流落到各地。我师傅曾经说过,社里有个年轻的盔头制作师傅,手艺特别好,后来因为一些变故去了海外。说不定这套盔头就是出自他手。”

虽然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露西家族与“焕彩京剧社”的直接联系,但线索已经越来越清晰。

此时,基金会在京剧文化传承方面又有了新的举措。为了培养更多年轻一代对京剧文化的兴趣,基金会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京剧文化进校园的长期课程项目。

基金会工作人员小王与一所学校的负责人沟通:“校长,我们希望能在贵校开展京剧文化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京剧,了解这门传统艺术。课程内容包括京剧历史、唱腔、表演技巧以及简单的道具制作等,我们会安排专业的京剧老师授课。”

校长欣然同意:“这是好事啊,现在的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了。通过这样的课程,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还能传承和弘扬京剧文化。不过,课程时间安排和场地方面,还需要我们一起商量一下。”

小王点头道:“好的校长,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表来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尽量不影响孩子们正常的学习。场地的话,学校的音乐教室或者礼堂都可以,方便开展教学和简单的表演活动。另外,我们还计划在学期末组织一场校园京剧汇报演出,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学习成果。”

校长笑着说:“这个想法很不错,孩子们肯定会很期待。那师资方面,你们能保证稳定性吗?毕竟长期课程需要持续的专业指导。”

小王自信地说:“校长放心,我们基金会有一支专业的京剧师资团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的。而且我们还会定期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培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在纪录片后续影响方面,随着《寻根京韵: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承之旅》在网络平台上的持续传播,引发了更多国内外学者对京剧文化海外传播历史的研究兴趣。一些学者主动联系寻亲团队,希望能合作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一位国内研究戏曲传播的学者找到李阳:“李阳先生,你们团队在寻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京剧文化在海外传承的一手资料,这对我们研究京剧文化海外传播历史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能和你们团队合作,共同开展一项深入的学术研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剖析京剧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轨迹和影响因素。”

李阳思考片刻后说道:“这是好事啊,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京剧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很愿意和您这样的专业学者合作。不过,具体的合作方式和研究方向,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商讨。”

学者回应道:“我觉得我们可以先从整理和分析你们已有的寻亲案例入手,挖掘其中关于京剧文化传播的线索和故事。然后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京剧文化海外传播历史框架。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邀请一些海外华人寻亲者和京剧文化爱好者参与访谈,获取更丰富的一手信息。”

李阳点头赞同:“这个思路很好,我们团队可以提供寻亲案例资料以及协助联系相关的寻亲者和爱好者。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能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到京剧文化传承和推广工作中。”

双方经过进一步的沟通和协商,初步确定了合作方案和研究计划。

回到寻亲工作上,寻亲团队为了确定露西家族与“焕彩京剧社”的关系,又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调查。他们通过查找当时的报纸、杂志等资料,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焕彩京剧社”成员的信息。

团队成员小孙在旧报纸堆里翻找时,突然兴奋地喊道:“大家快来看,我找到一篇关于‘焕彩京剧社’的报道,里面提到了几个主要成员的名字,还有一些关于他们去向的模糊线索。”

大家围拢过来,仔细阅读报道。报道中提到,“焕彩京剧社”解散后,部分成员前往香港继续从事京剧相关工作,还有一些人去了海外,但具体地点未明确提及。

李阳说道:“这是个重要线索,我们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重点查找前往海外的成员信息。小孙,你继续在这些旧资料里找找,看还有没有其他相关报道;小吴,你联系香港那边的京剧研究机构和老艺人,打听一下有没有关于‘焕彩京剧社’成员在香港的后续消息。”

小孙和小吴领命后,立刻投入工作。

经过几天的努力,小吴从香港传来消息:“李阳哥,我联系到一位香港的老艺人,他说曾经听师傅讲过,‘焕彩京剧社’有个盔头制作师傅,在社里解散后去了美国,好像在旧金山一带继续从事京剧相关工作,还带着一些自己制作的盔头。”

李阳听后,立刻联系露西:“露西女士,我们又有了新线索。据了解,‘焕彩京剧社’有个盔头制作师傅去了美国旧金山,这与你家族先辈在海外的信息有一定吻合度。你家族里有没有提到过先辈在旧金山生活的相关信息呢?”

露西激动地回答:“李阳先生,我记得小时候听长辈说过,家族先辈好像在旧金山开过一家小店,具体经营什么不太清楚,但和京剧好像有点关系。这会不会就是您说的那位盔头制作师傅呢?”

李阳说道:“很有可能,我们会继续深入调查。你再问问家族里的其他长辈,看能不能想起更多关于先辈在旧金山的细节,比如小店的位置、店名之类的信息,这对我们很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