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 > 第146章 周昭王南征史实

第146章 周昭王南征史实(2/2)

目录

后来,中用昭王赏赐的铜材,精心铸造了一批青铜礼器。在这批青铜礼器上,他郑重地刻下了文字,详细地记载了此次战争的经过和他所得到的赏赐。这些珍贵的文字,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成为了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窗口。

而昭王在班师回朝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周昭王给贵族们分发了一些铜材,同时将大量的铜材运回中原。这些铜材在后来的岁月中,多被用来铸造青铜器,其中就包括着名的安州六器。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发起南征行动。这一次,他与大臣祭公等,率领戍卫镐京的西六师再次踏上南征之路。

开始时,一切似乎都朝着周昭王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周军从唐国(今湖北随州北面)出发,经过厉国、曾国,一路向南顺利推进。为了壮大此次南征的声势,昭王还派出大臣前往长江中游的大小邦国,招抚各部落。这些大臣们不辞辛劳,他们跋山涉水,积极与各部落进行接触和沟通,向他们传达昭王的旨意和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

昭王本人则率领大军沿江而上,直抵夔国边境(今湖北秭归)。一路上,周军军威浩荡,他们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铠甲闪烁着冷峻的光芒,展现出西周王朝的强大实力。周军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夹道欢迎,对这支威武之师充满了敬畏和欢呼。

周军凯旋回师渡汉水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由于此前北返携带了俘获的大量战利品青铜(即考古铭文中的“孚金”),导致桥梁的承载能力不堪重负,最终桥梁垮塌。

这一突发事件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周军胜利的喜悦。更为糟糕的是,此时又遭遇了异常天灾。狂风呼啸,暴雨倾盆而下,滔滔江水如同猛兽一般汹涌奔腾。天灾和桥垮的双重打击,使得周军损失惨重。士兵们在洪水中挣扎求生,许多宝贵的装备和物资也被洪水冲走。

这场突发的灾难,给周昭王的南征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也让西周王朝的未来更加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在探寻历史的幽微之处,我们可以依据《纪年》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纪年》乃周朝史官精心撰纂而成,犹如一部生动且详实的历史画卷,记录着那个遥远时代的诸多事件与细节。

在这一年,关中地区的天空中仿佛被神秘的面纱所笼罩,持续笼罩着大范围长时间的阴云。这些阴云密密麻麻地堆积在天空之中,仿佛没有边际一般,将整个关中大地都淹没在这片昏暗的色调之中。

据气象学的常识,如此浓厚的阴云预示着降水的必然来临。当阴云密布之时,降水往往是充沛甚至是大雨倾盆而下的。而秦岭一带,作为地理形势独特的重要山脉区域,其地形复杂且山势险峻,诸多河流发源于此,汉江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

一旦秦岭一带降下大量雨水,由于地形的急剧变化,水流会迅速汇聚,在山谷间形成汹涌奔腾之势,然后顺着河道奔腾而下。

汉江,作为南方地区一条重要的水系,其河道承载能力有限。当来自秦岭的大量降水迅速汇聚而来时,汉江的水量会急剧增加。其水流携带的巨大能量和强大的冲击力,会引发洪水的猛烈爆发。汹涌澎湃的江水,犹如千军万马,以无可阻挡的气势席卷而来,对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的威胁。

而在当时,周人却浑然不知,他们依旧停留在汉江下游的洪泛区。这片洪泛区地势相对低洼,是洪水泛滥时极易遭受侵袭的区域。周人的营地中,人们依然按照往常的生活节奏忙碌着,未察觉到即将降临的灭顶之灾。他们或是在准备行装,或是在讨论接下来的行军事宜,对于那逐渐汇聚而来的洪水的威胁,完全毫无知觉。

回溯历史,周人此次南征,可谓是精锐尽出。六师,这是周王朝统治下最为精锐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他们承载着周王朝的期望,肩负着完成南征的重任。

而他们所面对的对手,不过是三苗后裔楚蛮族群。从实力上来看,楚蛮族群与周人的六师相比,并不强大。楚蛮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形成一个高度集中和强大的统一力量。他们的军事装备和战斗组织等方面,也难以与周人的六师相提并论。

按照常规的战争逻辑,倘若没有某种特殊的、不可抗力的因素介入,仅仅依靠双方兵力的对比,周人的六师完全有能力在南征的征程中取得胜利,更不会出现全军败没这样令人震惊的结果。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而这场洪水,无疑成为了改变战局的关键因素。

当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周昭王在南征的变故后不幸驾崩。在那个信息传递尚不发达的古老时代,没有一套完善且高效的通信机制能够迅速将这一消息传遍各个诸侯的领地。因此,在一片寂静中,周昭王并未向诸侯正式告丧。

在宗室诸侯的商议与推举下,他们一致决定拥立周昭王的长子姬满继承王位。姬满,这位肩负着历史使命的王子,在众人的期待与拥护下,登基继位,成为了新的周王朝君主,史称周穆王。周穆王的继位,开启了周王朝一个新的篇章,然而,此前周昭王南征的种种谜团,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等待着后人去探寻、去解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