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江南的风还是吹进了大漠(2/2)
“我只知道,倪老师被调去一个很艰苦的地方,具体是哪里不清楚。”王丽想了想,“那应该是七三年底的事,后来开大会,叶校长还被点名批评立场不坚定,做了自我检讨。再后来,我们小学还没毕业,兵团撤销建制,四十五团并入喀什地区管理,一小和二小也都没有了。”
王丽离开以后,姜南收拾茶具,哐哐当当的,可谓怨气冲天。
“早知道就不让她回来这一趟,还以为有什么重要的话。呵,现在说完她们心里倒是舒坦了……”
“轻一点,酒店的器皿贵得很,砸一赔十呢。”倪女士按住茶盘,“完成朋友的遗愿又没有错。再说也是我想多找点回忆,她这是帮了我。”
“明明就是添堵。”
“没堵,没堵。”倪女士屈指敲敲太阳穴,“不信你现在来测,血压稳着呢。回忆嘛,总是有好有坏的。反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
她安慰地拍拍姜南的手背:“勿要去管当年后果有多严重,现在我不是好端端坐在这里?还知道自己原来那么早就当上了老师,又有学生一直惦记着我。哎,过两天要同他们去赏荷花,你帮我挑挑穿什么衣裳好。”
三天后,小房车越过沙漠戈壁,来到莎车县的一个小小村落。百亩荷塘,碧绿翻涌,花开正艳,路旁树了一个指路牌:“江南的风还是吹进了大漠。”
这是姜南最反感的网红句式,出没于大小景区。倪女士却兴致勃勃,指定要同这个牌子合影。
“当年我们说要把沙漠戈壁建成又一个江南,这不是就建成了?这是白花藕和红花藕吧,看着同江南的一模一样。”
“这荷花的种藕,就是从老师你的家乡上海来的。”阿扎特古丽说,“我们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个县都是上海对口支援的。在村里开塘种藕,就是援疆干部来了以后开展的扶贫工作,叫什么绿荷……”
“绿荷美村貌,结藕富村民。”阿扎特古丽的学生玉孜罕,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说自己是村里最先响应开荷塘,第一年只种了五亩,一亩荷塘光是卖莲藕就挣了将近五千元。
“现在种荷花的人多了,我们村的荷塘已经是网红打卡点,都管我们这里叫小江南。村里也准备打造旅游观光产业。”
玉孜罕抬起手,指向被碧波遮挡的远方:“我们不只有荷塘,还有水稻田。那边就是叶尔羌河,从前经常泛滥冲毁田地。现在治理好了,等秋天你们再来看,金灿灿的水稻田围着叶尔羌河,美得跟画一样。”
她领着他们沿着荷塘参观,在一处文化长廊前停下。这里有一块红色的砂岩,上面用汉字和维吾尔文镌刻的内容,是他们都熟悉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几个鬓角斑白的老学生大声念诵着《爱莲说》,围着他们的倪老师,像雏鸟簇拥着终于归巢的老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