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召开听证(2/2)
苏然闻言,从容起身,上前说道:“多谢赵大人,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大人以及各位商贾同道。圣上对苏家的天恩浩荡,我苏家上下无不感恩戴德,绝不敢有丝毫欺瞒,更不会昧着良心多报一分一毫。至于这份粮草账目,我认为应该结合另一个账目来看,或许大家就能一目了然了。”
说着,苏然缓缓拿出那个帐册,目光扫过众人,说道:“苏家此次为国独自支撑三个月的花销,高达三亿五千万两之巨。但诸位有所不知,这笔巨额银两并非我苏家的私产,而是以我苏家之名,向国内商界同道筹措募集而来,并且这些钱大多数都是需要支付利息的。”苏然此话一出,满座皆惊。尤其是户部所有的会计们,更是被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一旦这个多出的款项以借贷利息的名义平了账,那么日后所有多出的款项,都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平账,如此一来,整个清算核查工作就将失去意义。
陆云轩听罢,心中暗暗松了口气,一直高悬着的心,如同一块巨石终于落地。
苏然环顾四周,缓缓翻开帐册,从第一页开始念道:“崔州马怀理,捐银两万两,借贷五百万两,利息三厘五分;崔州李坤,捐银一万两,借贷三百万两,利息三厘五分……”一本厚厚的账册,苏然不紧不慢地一直念着,一旁的会计则熟练地拨动算盘进行计算。
最终,竟然真的算出高达一千八百万两的利息差。有了这个数据,苏然再次扫视在场的所有人,说道:“如果说我苏家在粮草这一项多赚了二百万两,就认定是昧了国家的国难财,那我苏家甘愿认罚。
但在此,我要向各位禀明的是,在这三个月里,我苏家自己掏出大量钱财资助京城难民,每天的花费都不低于三万两,三个月下来就是二百七十万两;这还不算因为做这件事,所需购买的物资以及人工杂费,这些开支也不少于三十万两。
而且,我苏家为了支持京城各商家顺利复工,以低于市面的借贷利息向他们放贷,贴息之举相当于我苏家以一家之力,支撑整个京城的商界共渡难关。在场就有我们京城商家的各行龙头翘楚,他们对此事自然非常清楚,还请他们为我苏家作个见证,说句公道话。”
苏然话音刚落,只见那五位商家代表纷纷站出来,为苏家证明,证实苏然所言句句属实。单单是贴息这一项,苏家的付出就不少于一千万两。
众人这才惊觉,苏家在商界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苏家已然成为稳定京城商界的基石,一旦苏家不稳,京城商界恐怕都要为之颤抖。
至此,这场声势浩大的听证会,算是落下帷幕。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苏家在粮草这一项多赚了国家二千万两;而对于苏家的商业借贷,则需另立账目进行核查,待所有账目核查完毕后再做综合评价。
赵允知将听证会现场记录的备忘录,一一呈交各位发言者,让他们签名确认,以确保内容真实无误。之后,他又精心整理了一份详细的呈奏,恭敬地呈交到御书房。
皇上看罢这份奏报,心中惶恐不已。他独自一人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反复思量。虽说民以食为天,农业乃立国之根本,但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样离不开商业的兴盛。
然而如今,本朝的商业命脉竟被区区一个苏家牢牢把控,这感觉就像是一只手紧紧扼住了自己的喉咙,让他如鲠在喉。
这三亿五千万的巨额债务,恰似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帝国的头上,而且在未来二十年都有可能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他绝不容许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更不能将这个沉重的负担延续到下一代继任者身上。但如何才能在不让人察觉是刻意打压的情况下,妥善处理苏家之事,从而稳定朝局,成了摆在皇上眼前的一道难题。
想到此处,他立刻传召陆云轩进宫。“陆爱卿,你们云州当真是人杰地灵啊!不但出了你这样的治世能臣,还孕育出苏家这般商业奇才。此乃我朝之幸事啊。”皇上看着走进殿内的陆云轩,不禁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