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各怀心思(1/2)
然而,事已至此,一切已然无法掩盖。现场的文书详尽地记录下本案审理的前前后后,朱焰以及与他一同参与审理的七位官员,均在记录上郑重地签字画押,以此确保这份实录真实且有效。
为了切实保障朱焰的安全,七皇子特意将他押解至刑部大牢,并安排专人进行严密看押。
当日,这七位官员齐心协力,共同撰写了一份奏陈,而后连同这份审案实录,一并毕恭毕敬地呈送到御书房,满心忐忑地静等皇上裁决。
这一等,便足足过去了七日。
在这漫长如亘古的七天里,皇上竟始终未曾上朝。满朝文武百官,皆对皇上这七日的行踪与心思一无所知。
朝堂之上,被一层神秘且压抑的氛围紧紧笼罩,每个人的心头都仿佛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巨石,透不过气来。
陆府之中,陆云轩独自一人,坐在水池边。他目光呆滞,神色尽显落寞与疲惫。自他将奏陈呈交上去之后,便如同被抽去了浑身的力气,一直待在家里,再也未曾踏出家门半步。
朱焰的那番话,宛如一团挥之不去的阴云,在他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盘旋回荡。他如梦初醒,惊觉自己竟好似是引发这所有灾祸的导火索。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往昔,倘若当初自己没有贸然插手,或许苏家早已在那场危机中灰飞烟灭。那时,他不过是云州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小同知,根本不会有机会远赴京城,苏家自然也不会举家入京。如此一来,便不会滋生出如今这一连串错综复杂、令人心力交瘁的事情。
可是,他真的做错了吗?他静静地望着水池中倒映的自己,水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将那模糊的影像搅得支离破碎。恍惚间,这层层涟漪仿佛又将他带回了镇上的书院——那个承载着他求取功名梦想的起点。
在那久远的记忆深处,恍惚间,他记起小时候,曾有一位仿若仙子般的人,笑意盈盈地对他说过:“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皆在一念之间。”他一直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做善事的心,一心想要济世救人,却万万未曾料到,最终竟引发了这无尽的祸事,因他而死的人竟数以百万计。
陆云轩一桩桩、一件件地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心情愈发沉重,渐渐消沉下去。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冰窖的最深处,彻骨的寒冷从四面八方侵袭而来,浑身冷得好似结了一层冰。
曾经满怀的踌躇满志,此刻正如同潺潺流淌的鲜血一般,一点一滴地从他心底流逝,慢慢地流干,只留下满心的疲惫与迷茫。
而在平阳山谷,宁王早已倾尽全力,将此地打造成一座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堡垒。此刻,他岳父派来的特使,正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向他汇报那个朱焰所招供的所有事情,甚至还带来了当时详尽的案审笔录。宁王神色凝重地接过笔录,全神贯注地细细看着,每一个字都好似重若千钧,他一个字都不肯放过。他反复研读了许多遍,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一般,挥之不去。
良久,他缓缓放下笔录,暗自庆幸自己当初果断调兵北上,参与北夷战争。正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让他对如今各位皇子的实力有了清晰到近乎残酷的认识,也让他无比清楚自己在这场波谲云诡的夺嫡之争中的胜算几何。
思索许久之后,宁王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对特使低声说道:“告诉楚宰辅,就说我都知道了。明天我便启程回南疆,平阳山谷的移交文书,随后也会送往京城。”
当天晚上,平阳山谷灯火通明,宛如白昼。众人在一片紧张忙碌的氛围中,整整忙碌了一宿。到了第二天下晚,夜幕再次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般缓缓降临之时,只见从山谷中缓缓驶出一辆又一辆的大车,那场面,如同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龙。车辆数量众多,一眼望不到头,浩浩荡荡地向南疆驶去,扬起的尘土在半空中久久不散。
特使回去的第三天,户部收到宁王关于平阳矿产移交户部归属国商署的提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