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参谋长联席会议(1/1)
在德苏双方于库尔斯克展开惊心动魄的大战之际,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苏军在中央方向取得了堪称扭转乾坤的重大突破。由波波夫上将统领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这支拥有55万兵力的劲旅,在奥廖尔方向如猛虎出山般发起凌厉战役。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成功突破德军防线纵深达200公里,这一进展犹如一把利刃,直插德军要害,对莫德尔元帅的后方构成了严重威胁。倘若德军统帅部不能及时采取有效行动,莫德尔元帅所部极有可能被苏军合围,届时,孤军奋战的曼施坦因元帅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也将陷入绝境,输掉这场关键战役的可能性大增。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素有“帝国之盾”美誉的帝国警卫旗装甲师挺身而出,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在莫德尔元帅的背后死死扛住了波波夫上将的猛烈进攻。然而,尽管帝国警卫旗装甲师作战勇猛,形势却依旧岌岌可危,德军防线如风中残烛,随时有崩塌之虞。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德军统帅部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却又一时束手无策。在这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大明王朝,期望能借助大明王朝的力量化解这场危机。
为了更为高效地协同与德军的作战行动,同时实现对欧洲所有军事行动的便捷指挥,大明王朝审时度势,迅速成立了欧洲战区。而被元首解职的冯·博克元帅,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被委以欧洲战区负责人的重任。这一任命,让元首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毕竟自己弃用的元帅如今却被大明王朝委以重任,这无疑会让人觉得元首嫉贤妒能。
但时移世易,此刻大权在握的冯·博克元帅,已然不是希特勒能够轻易得罪的对象。正所谓形势比人强,冯·博克元帅作为欧洲战区总司令,手握重权,德军在欧洲战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的决策。无奈之下,元首也只能放下身段,试图讨好这位曾经被自己轻视的元帅。
于是,大明王朝与德军统帅部决定召开一场至关重要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旨在共同商讨应对之策,以化解库尔斯克危机。当双方军事高层齐聚会场,气氛庄重而凝重。德军统帅部由哈尔德上将主持会议,哈尔德神情严肃,高声说道:“诸位,关于当前库尔斯克突出部会战,已然出现了一些极为重大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乎德军在欧洲战场的成败兴衰,容不得丝毫马虎。接下来,我们荣幸地有请德高望重的博克元帅发言,为我们指引方向。”
身着笔挺戎装的博克元帅,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前台。他微微清了清嗓子,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略带深意地说道:“站在这种位置上,谁都会发号施令,我们还是让尊敬的元首来指点一下江山吧?”很显然,博克元帅对当年元首侮辱他的那句话依旧耿耿于怀,此番便是借题发挥,以这种方式挖苦希特勒。
希特勒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他万万没想到博克元帅会用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来“回敬”自己。犹豫片刻后,他缓缓站起身来,略显尴尬地说道:“博克元帅,请不要再提当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了。或许在某些事情上,我做得确实有些过分,但还请博克元帅铭记自己身为德意志贵族的身份,不要忘记我们共同的祖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在这关键时刻,还望您能伸出援手,拉德意志一把。”不难看出,元首虽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且有求于人,但碍于颜面,终究不肯公开道歉。
见此情形,也只能由大明皇帝朱由检出面打圆场。朱由检面带微笑,语气和蔼地说道:“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如今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约瑟夫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相信元首和博克元帅能够摒弃前嫌,愉快合作,携手共渡难关。”
既然大明王朝的最高话事人都已经开口了,博克元帅自然要给朱由检几分面子。毕竟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最高军事会议,对博克元帅而言,正是他扬名立万的绝佳时机,可不能因为些许小事而耽误了大事。博克元帅在军界摸爬滚打数十年,能够屹立不倒,靠的可是真才实学。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当着两国所有同仁的面,我就讲几句。”博克元帅神色严肃起来,目光坚定地说道,“首先,我们必须对中央突破的波波夫领导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予以高度重视。大家要清楚,布良斯克方面军的背后,可是强大的莫斯科方面军,其总兵力大致有三百万人之多。一旦这些苏军全部倾巢而出,向南可以对南方集团军群形成合围之势,向西则能够长驱直入进军波兰,进而威胁到德国本土。形势万分危急,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
博克元帅稍作停顿,环视众人后,继续说道:“所以,德国目前能采取的策略是,迅速集结所有可调动的兵力,全力以赴阻挡布良斯克方面军西进,同时增派援军解救莫德尔元帅,务必粉碎波波夫上将发动的凌厉攻势。另一方面,我们要命令曼施坦因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发动战略反击,从库尔斯克方向对苏军展开反推。与此同时,林虎将军领导的东欧方面军将紧密配合曼施坦因元帅一同行动,合力剿灭库尔斯克南部的苏军,以此来配合此次大规模反攻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博克元帅发言完毕,做了一个优雅的手势,示意德军代表哈尔德上将发言。
哈尔德上将微微皱眉,面露忧虑之色,缓缓说道:“关于德国集结兵力,发动反攻一事,恐怕存在诸多困难。如今战争已经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德国国内18岁的男子基本已被征召殆尽,若要继续征兵,只能征召16岁的青年。但这样做恐怕会遭到国民的强烈反对,进而影响元首的支持率。而且即便征召这些16岁的青年参军,他们毫无作战经验,若不经过系统全面的训练,很难熟练掌握武器性能和基本的战斗技能,如此贸然将他们送上战场,无疑只是白白充当炮灰而已。所以,我建议还是另寻他法为好。”
哈尔德的这番话,让在场众人神色凝重。元首此时脸色铁青,双唇紧闭,一言不发,内心显然也在纠结是否要继续征兵,毕竟这意味着要放弃宝贵的支持率,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就在这气氛紧张的时刻,大明皇帝朱由检再次站了出来,他从容不迫地说道:“德国目前的困境,我们感同身受。关于兵力补充问题,我有一些想法。一方面,可以从西线调集一部分兵力过来,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征兵年龄不妨适当放宽,征集一些5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安排他们在相对舒适的西线服役,填补防线的缺口,这样既能补充兵力,又不至于引起太大民怨。还有,如果征召18岁以下的新兵,建议还是将他们留在国内,以军事训练为主,不要轻易将他们投放到残酷的战场,毕竟他们是德国未来的希望。”
朱由检稍作停顿,目光扫过众人,接着说道:“至于如何进一步增加兵力,我认为可以从波兰方面想办法。当初是我们帮助波兰复国,他们理应践行承诺,出兵对苏作战。要知道,如果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获得胜利,下一个遭殃的必然是波兰。以苏联的一贯作风,波兰不但会再次亡国,而且极有可能被彻底肢解。以波兰的体量,出兵八十万应该并非难事,就算打一个对折,出兵四十万想必也不在话下。况且,波兰骑兵向来骁勇善战,对战斯拉夫人丝毫不惧,想必能为我们的作战增添强大助力。”
“好办法!”元首听闻此言,顿时眼前一亮,显得异常兴奋,“波兰确实欠我们这个人情,也到了他们偿还的时候了。除非波兰想再次面临亡国之危,否则他们必须出兵。我会马上派里宾特洛甫去波兰交涉此事,大家就等着好消息吧。”众人听闻,脸上也纷纷露出了一丝希望的曙光,仿佛看到了化解库尔斯克危机的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