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大明:朱元璋假死后,我登基称帝 > 第八十五章 朱允熥的政策:不听话的杀,听话的可以过好日子!

第八十五章 朱允熥的政策:不听话的杀,听话的可以过好日子!(1/2)

目录

北方草原,狂风呼啸,黄沙漫天。

徐辉祖伫立在中军大帐内,手中紧紧握着朱允熥的旨意,眼神凝重,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就在这时,张玉、朱能、丘福和朱高炽四人脚步匆匆地走进了中军大帐。

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对军情的关切。

“将军,陛下的旨意如何?”张玉率先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

徐辉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四人,然后默默地将旨意递给了他们。

四人围拢过来,眼神紧紧地盯着旨意上的文字,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没想到陛下竟然会把事情做得如此决绝。”

朱能轻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惊讶。

他原本以为陛下会采取一些相对温和的手段来处置这些俘虏,可没想到竟是这般不留情面。

丘福皱着眉头,摸着下巴思索着:“这旨意……着实有些出乎意料。”

他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不知道这样的决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朱高炽则沉默不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但如此大规模的杀戮还是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然而,片刻的惊讶过后,四人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开始仔细分析陛下此举的深意。

过了一会儿,张玉缓缓开口:“仔细想来,陛下这么做也有道理。”

“这些北元残余势力向来反复无常,若不彻底根除,日后必定会成为大明的隐患。”

朱能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此举至少可以让草原五十年彻底丧失对大明的威胁。”

“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大明完全可以把草原治理得永远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丘福也跟着说道:“陛下高瞻远瞩,这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着想。”

“虽然手段看似残酷,但从长远来看,对国家和百姓都是有益的。”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诸位所言极是。”

“我们身为臣子,应当理解陛下的苦心,坚决执行陛下的旨意。”

徐辉祖看着四人,心中的忧虑稍稍减轻了一些。

他知道,在这种时候,他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为了大明的利益而努力。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按照陛下的旨意行事。”

徐辉祖坚定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

于是,一场残酷的杀戮即将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展开。

当草原上的人们得知朱允熥那决绝旨意的消息后,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人都有着各自复杂而强烈的反应。

那些被关押的俘虏们,在听闻旨意的那一刻,原本就充满恐惧的眼神中,此刻更是弥漫着浓浓的绝望。

老人们瘫坐在地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空,嘴里喃喃自语,像是在向他们信仰的神明祈祷,又像是在哀叹自己悲惨的命运。

他们回想起曾经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如今却要面临如此残酷的结局,心中满是不甘和痛苦。

妇女们紧紧地将孩子搂在怀中,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她们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孩子的脸庞,试图给予他们最后的温暖和安慰。

孩子们还不明白即将发生什么,只是被母亲的哭声吓得哇哇大哭,那稚嫩的哭声在寂静的营地中显得格外凄惨。

年轻的战士们则握紧了拳头,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他们不甘心就这样被屠杀,心中涌起一股反抗的冲动。

然而,面对周围如狼似虎的明军士兵,他们深知自己的反抗只是徒劳,只能将愤怒和不甘深深地埋在心底。

那些尚未被明军俘获的部落,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部落中的长老们紧急召集族人,商议应对之策。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忧虑和恐惧,担心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的部落。

一些部落开始收拾行囊,准备举族迁徙,远离这片危险的区域。

他们赶着牛羊,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在草原上匆匆前行,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他们不知道自己该逃往何处,也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

而另一些部落则加强了警戒,组织起了防御力量。

年轻的勇士们手持武器,在部落周围巡逻,时刻警惕着明军的到来。

他们知道,一旦被明军发现,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和那些俘虏一样的命运。

草原上还有一些保持中立的部落,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们既不想得罪强大的大明,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屠杀。

部落的首领们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一些首领主张向大明示好,主动献上礼物,以换取大明的宽恕和保护。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落的安全。

然而,也有一些首领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其他部落的不满和反感,甚至会被视为背叛。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中立部落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

族人们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他们不知道该跟随哪一方的意见,只能在迷茫和焦虑中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整个草原在朱允熥旨意的冲击下,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

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在朱允熥旨意的驱使下,大明将士们开始了行动。

中军大帐内,徐辉祖面色冷峻,他深知这是一场残酷却又必要的任务。

“按陛下旨意行事,莫要留情!”

徐辉祖一声令下,将士们冲向了俘虏营地。

俘虏营地里,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当大明将士们手持利刃逼近时,俘虏们的眼中满是恐惧与绝望。

一些人瘫倒在地,瑟瑟发抖。

一些人则紧紧抱住身边的亲人,试图给予彼此最后的温暖。

杀戮开始了,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溅满了草原。

惨叫、哭泣声交织在一起。

杀完俘虏后,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开始在草原上四处追杀那些逃走的北元残余。

这些反抗大明的北元残余,在得知旨意后,心中充满了仇恨与不甘,他们聚集在一起,准备与大明将士决一死战。

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双方遭遇了。

北元残余们挥舞着简陋的武器,发出愤怒的嘶吼,冲向了装备精良的大明将士。

然而,双方实力悬殊,大明将士们训练有素,配合默契。

他们列成整齐的方阵,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当北元残余靠近时,火枪队齐射,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瞬间就有大批北元残余倒下。

“杀啊!为了大明!”

张玉一马当先,挥舞着大刀,冲入敌阵。

他的刀法凌厉,每一刀都带着强大的力量,砍倒了一个又一个敌人。

朱能、丘福等人也不甘示弱,各自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奋勇杀敌。

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震耳欲聋。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顺从大明的部落,大明将士们并没有下杀手。

他们耐心地劝说这些部落的族人,让他们跟随前往关内或者边境地区。

一些部落的首领明白,反抗只会带来灭亡,于是他们选择了顺从。

在一个部落的营地中,部落首领带着族人跪在地上,向大明将士表示愿意归顺。

“我们愿意听从大明的安排,只求能给我们一条活路。”

首领颤抖着声音说道。将士们点了点头,开始组织这些族人收拾行李,准备迁徙。

大明在关内和边境地区设立了专门的管辖区域,将这些顺从的部落安置在那里。

初到新的安置点,部落里的牧民们看着陌生的环境,心中满是迷茫与不安。

他们祖祖辈辈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如今却要学着像关内百姓一样耕种土地。

一位年轻的牧民看着眼前平整的农田,皱着眉头对身边的老者抱怨道:“阿爷,咱祖祖辈辈都放牧,这地咋种,咱能学会吗?”

老者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娃啊,既然跟着大明走,就听人家的,人家官员都说了会教咱,咱用心学,肯定行。”

这时,一位大明官员走了过来,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别担心,我来教你们。来,先看看这铁犁,它可比你们以前用的工具省力多了。”

说着,官员亲自示范如何使用铁犁耕地。

年轻牧民好奇地凑上前,仔细观察着,忍不住问道:“大人,这犁地有啥讲究不?”

官员耐心地解释道:“这地要耕得深一些、细一些,这样种子才能更好地扎根生长。”

除了农耕,一些部落的年轻人还跟着工匠们学习手艺,如木工、铁匠、织布等。

在木工坊里,一个小伙子拿着一块木头,笨拙地比划着,对师傅说:“师傅,我这锯木头老是锯不直,咋办?”

师傅走过来,手把手地教他:“你看,手要稳,用力要均匀,眼睛盯着这条线,慢慢锯。”

小伙子按照师傅的教导,认真地锯着,不一会儿,一块整齐的木板就锯好了。

他高兴地说:“师傅,我学会啦,谢谢师傅!”

在居住方面,他们告别了曾经的帐篷,住进了用砖石和木材搭建的房屋。

一位妇女走进新屋子,摸着光滑的墙壁,惊喜地对丈夫说:“这屋子可比咱的帐篷暖和多啦,还不怕风吹雨打。”

丈夫笑着说:“是啊,这都是大明给咱的好日子,咱可得好好珍惜。”

为了让这些部落更好地融入大明,朝廷在安置点设立了学校。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走进学堂,开始学习大明文化。

部落里的成年人也有机会参加文化活动,如听书、看戏等。

大明在安置点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设立了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官员们公正执法,处理部落内部的纠纷和矛盾。

一天,两个部落的牧民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执,闹到了官员那里。

官员坐在公堂之上,严肃地说:“你们都是大明的子民,应该和睦相处。有什么问题,好好说,我来给你们评评理。”

其中一个牧民气呼呼地说:“大人,他抢了我的工具。”

另一个牧民急忙辩解:“我没有抢,我只是借用一下,还没来得及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