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大明:朱元璋假死后,我登基称帝 > 第九十八章 朱允熥的后手,深夜召见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

第九十八章 朱允熥的后手,深夜召见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2/2)

目录

赵谦看着他们三人焦急的模样,不禁微微一笑。

他轻轻摇了摇头,神秘兮兮地说:“不可说,不可说。”

“一会儿陛下驾临,你们自然就知晓。”

黄观等人听了赵谦的话,心中更加好奇了。

他们还想再追问几句,但赵谦却只是笑着摆了摆手,不再言语。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着朱允熥的到来,希望能从陛下那里得到答案,解开心中的疑惑。

朝堂之上,官员们的议论声仍在继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朱允熥揭开这个谜底。

看看朝廷究竟会如何应对这场官员空缺的危机。

随着一阵悠扬的钟鼓之声响起,朱允熥走进朝堂。

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官员们纷纷跪地行礼,高呼万岁。

朱允熥坐定之后,说道:“诸位爱卿,此次整治官场,乃是为了我大明的长治久安,清除那些贪污腐败、祸国殃民之徒。”

“如今,虽有不少官员因罪伏法,但朕早有准备,不会让朝廷政务因此停滞。”

官员们听了朱允熥的话,都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聆听着。

朱允熥接着宣布:“朕决定,调集前往倭国历练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学子和官员。”

“以及另外琼州府学习,以及外出游历的两部分学子,填补此次官员空缺之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

除了早已知情的赵谦依旧神色淡定之外,其他官员们都露出了十分震惊的神情。

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什么?调集倭国的学子也就罢了,这另外两部分学子是从哪里来的?”

“陛下何时培养了这么一批人才?”

“我怎么从未听说过还有另外两部分学子,陛下此举,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那些知晓倭国学子情况的官员,虽然对他们的能力有所了解,但对于另外两部分学子却一无所知,心中满是好奇。

而那些原本忧心忡忡的官员,此时心中的担忧也减轻了不少。

他们开始期待着这些新的官员能够为朝廷带来新的气象。

黄观、解缙和夏元吉三人更是瞪大了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

他们刚刚还在向赵谦打听陛下的办法,没想到陛下竟然藏着这么大的一个惊喜。

黄观不禁感叹道:“陛下真是深谋远虑,早就在暗中培养了这么多人才。”

解缙则兴奋地说道:“如此一来,朝廷的政务定能顺利运转,我大明也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夏元吉也点头称是,说道:“陛下英明,这些新的官员定能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朱允熥看着下方官员们震惊的表情,心中暗自满意。

他知道,这些经过精心培养和历练的学子和官员,定能胜任各自的岗位。

紧接着,朱允熥让赵谦简单解释了一下这另外两部分学子是怎么回事。

官员们听了朱允熥的解释,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他们对这些新的官员充满了期待,也对朱允熥的远见卓识更加敬佩。

朝堂之上,原本凝重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氛围。

朱允熥的旨意迅速传遍了大明的每一寸土地,甚至跨越重洋,抵达了倭国。

旨意所到之处,那些被选中的学子们,心中既兴奋又紧张,纷纷开始为前往金陵做准备。

在大明的各个角落,学子们奔走相告。

在繁华的江南水乡,一位学子放下手中的书卷,眼中闪烁着光芒。

他匆匆收拾好行囊,与家人告别。

家人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骄傲和期许,叮嘱他到了金陵要好好表现,为家族争光。

在西北的偏远小镇,一位学子听闻消息后,兴奋地在破旧的房间里来回踱步。

他深知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连夜准备好简单的衣物和书籍,踏上了漫长的旅程。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却丝毫没有怨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赶到金陵,参加考核。

而在倭国,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得知旨意后,心中百感交集。

他们在倭国的这段时间,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磨砺。

如今,要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回到大明,他们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倭国的不舍。

郑和得知三人要返回金陵的消息后,特意为他们举办了一场送别会。

在送别会上,郑和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在倭国的表现,我都看在眼里。”

“如今回到大明,你们要将在这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为朝廷和百姓做出贡献。”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恭敬地站在郑和面前,深深鞠躬。

杨士奇说道:“多谢郑将军的教导和关怀,我们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在倭国的这段经历,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杨荣也接着说:“我们会带着在倭国的所学所悟,回到大明,为国家效力。”

杨溥则坚定地表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送别会结束后,三人收拾好行李,与郑和告别。

他们望着郑和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激。

然后,他们转身踏上了返回金陵的路程。

跟他们三人一起离开的,还有不少官员和学子。

他们乘坐着船只,在茫茫大海上航行。

在返回金陵的途中,他们不断地回顾在倭国的经历,总结经验教训,为即将到来的考核做着最后的准备。

一段时间之后,来自大明各地以及倭国的学子们终于齐聚金陵。

这座承载着大明荣耀与辉煌的都城,以其壮丽的姿态展现在众人眼前。

当学子们踏入金陵城的那一刻,无不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城门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学子们走在金陵的街道上,眼神中满是惊叹和感慨。

他们有的抬头仰望那金碧辉煌的宫殿,想象着皇帝在其中处理朝政的威严场景。

有的驻足欣赏街边精美的建筑和雕塑,感受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还有的与当地的百姓交谈,了解金陵的风土人情。

“这就是金陵,果然名不虚传!”

“如此繁华的城市,我以前只在书中见过,今日亲眼目睹,真是大开眼界。”

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学子不禁感叹道。

“是啊,这里汇聚了天下的英才和财富,是我们实现抱负的地方。”

另一位学子也激动地说道。

在这群学子中,杨荣、杨士奇和杨溥三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他们在倭国的经历早已在学子们之间传开,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名人。

不少人对他们充满了好奇和敬佩,纷纷想要结识他们,邀请他们参加各种宴会。

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学子走上前来,满脸笑容地对杨荣说道:“杨兄,久仰大名!”

“今日有幸在此相遇,能否赏脸参加在下举办的宴会?”

“届时,金陵的才子佳人都会齐聚一堂,大家可以一起交流学问,畅谈理想。”

杨荣礼貌地微笑着,拱手拒绝道:“多谢兄台的盛情邀请,但我等此次前来金陵,是为了参加考核,为朝廷效力。”

“如今正是备考的关键时期,实在无暇参加宴会,还望兄台见谅。”

那位学子听了,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也不勉强杨兄了。”

“希望杨兄在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日后我们还有机会再聚。”

不一会儿,又有几位学子围了过来,纷纷邀请杨士奇和杨溥参加宴会。

杨士奇诚恳地说:“各位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但我们深知此次考核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

“等考核结束后,若有机会,我们定当与各位把酒言欢。”

杨溥也接着说:“是啊,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时间,好好准备考核。”

“还望各位理解。”

学子们见三人态度坚决,也不再强求,纷纷称赞他们的自律和专注。

杨荣、杨士奇和杨溥三人则继续回到住处,潜心复习,为即将到来的考核做最后的冲刺。

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考核,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大明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众人的期待与忙碌备考的氛围中。

一道旨意如同疾风般迅速传至杨荣、杨士奇和杨溥三人的住处。

原来是朱允熥要直接召见他们。

三人接到旨意时,先是一愣,随即心中涌起一阵紧张与激动。

紧张的是,即将面见当今圣上,这可是无比庄重严肃之事,容不得半点差错。

激动的是,这无疑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与能力的绝佳机会。

他们赶忙精心整理衣冠,力求以最得体、最庄重的形象去面见朱允熥。

杨荣平日里就注重仪表,此时更是反复检查自己的官服是否平整,帽子是否戴正。

杨士奇则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应对之策。

杨溥相对沉稳一些,但双手也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三人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在宦官的引领下,穿过一道道巍峨的宫门,走过一条条长长的回廊。

宫殿中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他们愈发感到敬畏,脚步也不自觉地放轻放慢。

终于,他们来到了朱允熥所在的御书房。

朱允熥端坐在书桌前。

三人进入书房后,立刻跪地行礼,齐声说道:“臣杨荣、杨士奇、杨溥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虽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但却充满了敬畏与忠诚。

朱允熥说道:“平身。”

“朕听闻你们在倭国历练多年,增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日召见你们,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