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小心翼翼的守护(2/2)
陆北很赞同:“在萝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时,我也是如此,依靠大西沟的‘灰色政权’,与地委同志紧密配合,依靠不限于各种办法在‘集团部落’内建设抗日救国会。
在发展群众抗日工作上,要注意甄别审核,吸纳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入。一步一步拉拢乃至于取代日伪军基层统治机构,成立‘灰色政权’。别看这件事不出众,在关键时刻可是能救命。”
“灰色政权是个好办法,单纯的军事斗争不足以致胜。”李兆林说。
“是的,萝北反讨伐包围战中,我简单了解当地部落集团中的灰色政权,不深入了解还不知道。我的个亲娘嘞,萝北七十八处部落集团,能够短时间策应我军的足足十七处,这只是一部分地区。
其中愿意武力抗争的爱国群众不在少数,随时都能拉出近千人的队伍,并且我分散一个班的战士协助军事训练工作。当时我的兵力不足,如果允许,我甚至想全部化整为零。”
闻言,李兆林很是吃惊。
目光打量低头看地图的陆北,难怪老冯会力排众议,执意让他担任副团长,实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政良才。
“看来我之前对你的军事冒险主义批评是错误的,你认真执行联军司令部的指示,我向你和诸多同志道歉。”
“不必,批评又不疼又不痒。”陆北嘿嘿一笑。
将桌上的瓷碗推了下,李兆林问:“如果发起暴动,短时间内能否集结出一支部队?”
“发起暴动?”陆北拿起瓷碗喝两口水。
“对。”
“不建议。”
“为什么?”
陆北解释道:“依照现有局势,我军无法在局部形成相等优势,与日伪军展开较大的攻防战。
虽然日军在关内开辟多处战场,但东北境内关东军有增无减,日寇将东北作为侵略的后勤基地,势必会不顾一切消除后方不利因素。也就是说依照现阶段,我军无法保护暴动的果实,一城一县之力,绝不足以抗衡三十万关东军。”
皱起眉头,李兆林说:“你的意思是依靠各地‘灰色政权’,长期为我军提供帮助,进行持续性战争。如今敌我两国战争,依旧会长时间持续性进行?”
“对滴。”
陆北放下瓷碗:“现在组织内有很多人将期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认为苏军出兵,战争便可结束。这个说法存在一部分道理,但失去总体战略目光,只瞧在远东这一块地上。
要知道,苏俄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度,它的目光绝不会放在远东一隅之地,远东的利益比起欧陆的利益,是不值一提的。它是一个西方国家,只不过疆域过于庞大,牵扯到远东问题,其核心利益依旧在西方,若西方利益受损,它的整体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苏方有绝对的战略纵深,掐断西伯利亚铁路,就能够断绝来自远东的威胁,当然这是最后的办法。苏方或许为了远东利益,给予一定的关注度,但实质上不足以迫使发起全国战争。”
“你是说,苏方不会与日军开战?”李兆林有些担忧。
“当然,苏方不会的,但日寇会。”
“怎么说?”
陆北继续说道:“日寇是一个岛国,其核心利益是远东,借由半岛侵略东北,以东北为基地可北上、可南下。其内部因为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并不统一决策,实际上是被好战分子驾驶的战车,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关东军不是甘于寂寞的,他们绝大部分兵力无法南下,因为需要防御苏军远东部队,但心里必不甘心困于一地。燕赵之地是日寇华北派遣军,两者互不隶属,有利益冲突。所以关东军的目光其实一直在北方,它们会试探苏军到底对于远东利益能够下何种决心,权衡能否快速战略西伯利亚地区。
可以预见,在远东边境地区,势必会出现较大的边境战争,且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无论战争走向过程,其结果都会是失败,败则不会继续作战;胜,即使日寇边境战争赢得胜利,苏方绝不会如国民政府割地求和,必然整军再战,日寇无法支撑起与苏方的全面战争,势必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