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重生年代:从平凡的世界开始 > 第510章 黄原来人,叙旧

第510章 黄原来人,叙旧(1/2)

目录

“文轩....文轩哥”

此起彼伏的喊声不绝如缕。随着陈文轩的回来,宅子这边也愈发的更加热闹。

客厅里,田福堂抱着自己的外孙外孙女,在那里开心的笑着,逗弄着。

知衍知熙两个小家伙已经三个月了,因为营养充足,看起来到时比同月分的大上一圈,继承了陈文轩和田润叶的优良基因,也不认生,咯咯的笑着,好奇的打量着大人的世界。

旁边润叶妈,在那里不时的叮嘱着仔细点、慢一点。

小家伙眼珠子直溜的转着,见到走进来的陈文轩也是有着感应似的,咯咯的伸着手,这么小也知道哄着谁了。

笑着走了过去坐在田福堂旁边,陈文轩伸手接过抱在怀里逗弄着。

“爸,家里一切都好,兰香你这次和金秀考的好,孙家可是又出了一个大学生了,你们俩想要什么,和文轩哥说,我送你们。”

旁边的孙兰香和金秀听到陈文轩的话笑着想着,坐在陈文轩右边的孙少安听到陈文轩的话,和孙玉厚、孙少平他们同样笑的很开心。

曾几何时家里光景都揭不开锅,如今一下子培养出两个大学生出来,孙家的第三代是彻底起来了。

“文轩哥,我和金秀啥也不缺,来的时候家里公社里还有县里白主任都奖励过了。”

“我俩就是想好好读书,以后像文轩哥这样做个展扬,受人尊敬的人。”

一路走来,对孙兰香影响最大的人便是陈文轩。

是陈文轩改变了孙家的光景,鼓励读书改变命运,在孙兰香心中,也种下了这颗种子,等到大学毕业再回黄原,走着文轩哥的脚步,发展黄原。

“好志气,你们俩这是巾帼不让须眉,文轩哥听了很高兴。”

“不过家里和县里的奖励是他们的,我的是我的,等到有时间文轩哥领你们出国见识见识。”

“读万里书行万里路,如今整个世界都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仅要埋头好好读书,更要抬头向世界看齐,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实现你们心中的梦想。”

对于孙兰香和金秀陈文轩很看好,也想着未来好好培养一下。

随着世界进入了80年,对于东大来说,思想的解放,就像冰雪开始消融,势必会带来各方面的变革,多思多想多学才能驾驭。

听着陈文轩语重心长笑着的话,孙兰香和金秀嗯嗯的点着头,文轩哥说的那肯定没有错。

“文轩哥,我和金秀听你的。”

屋里人多,刚过来大家都还没有吃饭,厨房里,母亲和润叶、还有贺秀莲、孙兰花、郝红梅正在忙碌着午饭,离吃饭还有好大一会。

两个娃娃在陈文轩怀里忙了一会有点饿了,润叶妈和晓霞一人抱着一个去里面找润叶。

客厅里也就剩下了陈文轩他们男人。

小孩在没人抽烟,此时走了陈文轩也挨个散着。

陈文轩抽烟不多,不过孙少安、孙玉厚、王满银他们却是抽烟的。

点起一支烟陪着,众人也说着这些年的变化,陈文轩的消息大家在报纸上都知道,还是先聊着孙少安的事。

孙少安来的时候升任了安塞区的副主任,提拔了。

当年自感不足,一直在陈文轩和白明川的照顾之下,感觉自己很难有成长。

在和陈文轩他们商议过后,便和田福军申请去了黄原最艰苦的地方。

在安塞区最偏远最艰苦连家湖扎根。在连家湖担任公社主任两年,孙少安也是整天泡在个老鼠洞孙少安闭着眼都能知道。

连家湖虽然带个湖字,但却是整个黄原安塞区

自然条件恶劣,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头、干裂的沟沟坎坎,耕地少,就连土里刨食都难。

面对这样的开局,孙少安心里也是心急如焚,这里的条件比未发展之前的石圪节差上太多太多,起码石圪节那边再差,还能勉强填饱肚子。

在将全公社跑遍过后,孙少安也回忆着陈文轩当年是怎么发展的。

这里有水,但却存不住,每年雨季的降水,反而带来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

想到陈文轩说的通过种树来固定水土涵养水源,考虑到连家湖的自然条件,耕地少,孙少安也定下了走经济发展,承接陕汽配套工程的想法。

有着白明川和田福军的照看,孙少安也得到了承接项目的承诺。

一穷二白,政策有了,孙少安先是从石圪节接了一笔款子,开始将连家湖的干部、各村的村支书通通召集起来开会,统一思想。

按照文轩的话来说,思想不统一,劲就无法往一处使,至于公社里面有没有唱反调的,基本也没有。

毕竟孙少安的背景在那里,能有个这样的人物过来带动连家湖发展,大家也是求之不得,毕竟公社账上孙少安借来了三百万。

大会开了三天,全公社也定下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一是通过兴修水利、种植经济林来梳理全公社的河道。

在来年雨季前,将水利兴修一遍,这样后面水资源也就能蓄住了,至于经济林也是种着适合制作乐器的泡桐、以及果树。

公社管饭,记公分,就这两条,对于常年没有吃过包饭,米糠都是稀罕物的人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吸引。

整个公社也被孙少安彻底调动了起来,男人和女人被编制成数百个生产小组,按照水利专家的要求开干。

剩下的老弱,则是帮忙种树。

与其同时,孙少安也在连家湖靠近黄原交接的地方画了一出工业区,用作工业陕汽配套的工业园。

对连家湖的人员进行梳理,选出了一批有文化基础、头脑灵活的人,送到原西和石圪节学习技术。

另外孙少安也去了一趟黄原,从陈文轩捐赠的医疗资金中要来了两百万,在公社新建小学、中学,敬老院等福利设施。

一切忙定,孙少安也是身先士卒,公社哪里的工作最苦,孙少安的身影便出现在哪里,两年多,孙少安回家次数手指可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