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五色药石(1/2)
嘶这茶确实好喝,喝到了就是赚到了,比发财还要舒服。”赵大宝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赶紧胡乱打圆场。
我连忙问黄海华:“那些玉片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是陪葬品吗?还是说我们进的根本不是主墓室?”
黄海华答道:“当时我们也对此感到困惑,但在整理那些玉片后,你猜发现了什么?”
“汉代墓葬常为空,但一旦发现大型汉墓,就有可能找到金缕玉衣。不知道我的猜测是否正确?”我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顺着他的问题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黄海华正色地看了我一眼,随后点头赞许道:“年轻人,你说到点子上了。每一片玉石上都有孔,用这些穿起来就成了一件玉衣……”
金缕玉衣,《后汉书》中记载:以金线串连的称为金缕玉衣,仅供皇帝使用;银线串连的是银缕玉衣,诸侯王可用;
铜线串连则为铜缕玉衣,仅限于皇帝的女儿等贵族使用。
但这次黄海华他们发现的玉衣与众不同,既非金、银、铜制,而是前所未见的丝缕玉衣,由丝线巧妙连接而成,极为稀有。听到这里,我也意识到他指的是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眜之墓。
幸运的是,该墓未遭盗扰,历经两千多年,墓主人的遗骸仍保存在那些玉片之中。
最终,在众多玉片中找到了一枚龙钮金印,由此确认了墓主人的身份,这使得西汉南越王墓成为了我国近代五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找到那枚金印时,”黄海华回忆道,“我们只能确定是男性,但无法立即断定其具体身份。
直到看到金印上的刻字,这一难题才迎刃而解。这类金印在国内考古史上一共只发现了八枚,这是最大的一枚,尺寸为3.1公分,重148.5克。”
当时有人想立刻翻看金印上的文字,赵老师却制止了大家,强调要按照程序先拍照记录原始位置,再小心提取。
后来,当金印被安全取出,上面刻有的“文帝行玺”四字揭示了这座位于象岗山的大墓属于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君主,南越王赵胡。
复原工作历时三年,共用了2291块玉片,长1.73米。墓主人手中持有两块玉握,头顶放置圆形玉璧,体现了古人对天圆地方的追求。
听罢,我不禁插话道:“圆形玉璧象征着祭天,寓意墓主人灵魂升天。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还枕着玉枕,嘴里含着饭琀。古时候人们相信金玉不朽,这样做可以防腐。”
黄海华点头称是,并补充道:“不仅如此,我们在墓主人身上和周围还发现了47块大小不一的玉璧,以及一块覆盖面部的黑色覆面,上面装饰有八枚圆形图案,即珠襦。”
这时,赵大宝不解地问道:“珠襦?难道这个南越王身材矮小?”
“是珠子的珠,不是理解的‘知’,布襦的襦。要是不懂的话,可以回去查查《新华字典》。”
我略带不满地解释道:“你记得我们看的好莱坞电影里那个天神族的头部装饰吗?那就是根据这个设计出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