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转移国内矛盾(1/2)
说完,他停顿了一下,看向了一旁老汉和中年人。
任以虚当即会意,让所有不相干的人等,全部退了出去。
很快,这衙门的大堂之内,就只剩下了任以虚、朱棣和刘昆等寥寥数人。
面对任以虚的举动,刘昆颇为感激。
因为他接下来说的话,不好在百姓面前直言,而任以虚却能领会他的意思。
刘昆感激的看了一眼任以虚,继续说道:“虽然钱塘百姓们,对倭寇意见很大,但是对朝廷剿匪不力的意见,一样不小。”
“我曾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调兵,但是如今大明的北边和西南边,也不是很安宁,朝廷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调出来清剿倭寇。”
“而且当地的百姓们,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在当地的招兵工作,一直都没有人支持,当地的壮年男子,一个个躲都来不及,更别说蹈跃支持朝廷,清剿倭寇了。”
说完,刘昆叹了一口气,有些落寞的感叹道:“这大明的百姓心中无国,只有自己的小家,大部分人都是秉着,看热闹的心态。”
“他们一个个人不出人,钱不出钱,力不出力,成天指望着朝廷,彻底清剿倭寇,在背后对朝廷颇有微词。”
任以虚静静的听着,并不言语。
刘昆的话,他能理解,在古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百姓们基本都没有多少国家的概念。
他们的思想再简单不过,不管是谁做皇帝,与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他们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吃上一口饱饭。
在他们的眼中,他们小家便是国,便是他们的天。
但是,倭寇横行,朝廷有心无力,需要得到百姓们的支持和帮助,可是这些百姓完全没有这个概念。
在他们的眼里,打仗、剿匪,那是朝廷官兵的事情,他们只负责种地、吃饭,该交粮就交粮。
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心中完全没有家国大义。
所以,古时候的封建社会里,只有少部分人,才会为了国家舍身忘死,而老百姓大多都是明哲保身,事不关己。
任以虚微微叹了口气,能够理解刘昆。
毕竟,这个年代的国民,思想教育方面还是差了一点。
朱棣听完刘昆的话,一脸的疑惑,反问道:“这就是你指使人,杀害那老汉耕牛的原因?最后还谎称是倭寇干的。”
“我就有些不明白,那么多人,你为什么选中了那名老汉。”
“他家中的两个儿子,都是在与倭寇的征战中,丧生的。”
刘昆闻言,低下了头,脸上闪过一丝惭愧,淡淡出声道:“我承认,我对不起那名老汉,但是我一定会补偿他的。”
“至于我为什么选他,也正是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全部都死在了倭寇手上,如果他家的牛,再次死在了倭寇手上,这样其他的百姓们,会更加同情他。”
“同时,也会加大他们心底,对倭寇的痛恨。”
闻言,朱棣微微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问道:“所以,这就是你的原因?”
“你故意制造了这一切,只是为了让百姓们对倭寇更加的痛恨?而后支持你的工作?“
刘昆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