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洲际弹道导弹让美国方面如临大敌(1/2)
第269章洲际弹道导弹让美国方面如临大敌
1987年1月1日,西元历的元旦节,缅甸方面向全球主要国家通报了即将在2天后,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导弹的落点约西经173度,南纬9度,距离缅甸本土约8000公里。
届时,落点附近50海里范围为危险区域,相关船只请绕行。
消息一经发出,全球各主要国家瞬间打起了精神。
美国当地时间下午3点,原本正在享受难得的双蛋假期的cia局长,被手下的一个电话催得不得不紧急赶回位于弗吉尼亚洲兰利总部。
“威廉局长,一个糟糕的消息,缅甸方面通报了一款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
“杰克,你说什么缅甸方面要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没错,威廉局长,你最好能尽快来一趟总部,缅甸方面通报的那款洲际弹道导弹射程高达8千公里,落点还是在南太平洋海域,一个原本只属于我们的海域。”cia值班人员杰克在电话里,把缅甸方面通报的消息,详细的汇报给了威廉局长。
“该死的,给我联系一架最快的直升飞机,我在迈阿密的海滩,马上赶回酒店,那里的楼顶可以停靠直升飞机。
另外给我把对缅情报小组的所有人都喊到总部,我到的时候,他们必须已经在工位上,不然就让他去扫厕所。”
威廉局长听完后,不顾身旁金发大波浪女伴的挽留,一边打电话安排工作,一边急匆匆的换上衣服,带着几名手下回酒店了。
身后的金发美女连喊数声,威廉局长都没回头,只是朝后面摆了摆手,示意她自己继续玩。
金发美女原本还想着,今天晚上会有一个浪漫的夜晚party的,可没想到一个电话,今晚的男伴就被叫走了。
原本她看到这个老白男,一身衣服非常得体,戴的手表是难得见到的劳力士,身后还时刻有好几名身材魁梧的保镖,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钓的金钱龟。
可现在却泡汤了。
不管她怎么挽留,对方都是头都不回。
这让她非常懊恼,心想刚才中午的午餐过后,不应该矜持的,如果已经完成好事,现在说不定还能在他临走时,留下点什么值钱的东西。
可惜了,目送对方远去后,金发美女马上拿起摩托罗拉最新款的手机,联系此前一直吊着没有答应对方邀约的一个追求者。
“唐,这张支票代我转交给刚才那位女伴,虽然未能进入,但是浪费了对方这么多时间,不给点好处给对方,可不是我的风格。”
威廉局长临上飞机前,才有空处理自己留下的私情,匆匆写下一张5千美金的支票,让手下转交给对方。
“好的,头,我马上去办。”
“去吧,再见,告诉她,下个周末再见。”
威廉局长说完,直升机就急匆匆的起飞了。
驾驶员知道是紧急任务,所以在空中飚起了飞机,把这款黑鹰直升机开到了允许的最大速度。
“杰克,对缅情报组的人到齐没”
刚进入cia总部大楼,见到等候在那的杰克,威廉局长就问起之前要他帮忙召集的人手到位情况。
“头,都到齐了,原本这段时间,缅甸方面的情报特别多和复杂,所以所有人都没有离开总部很远,都在附近的住所或者景点休息游玩。”杰克汇报道。
“很好,你去忙吧。”威廉挥了挥手,让杰克去忙他自己的事情,他自己则去了对缅情报处的办公室。
“先生们,女士们,在这个时间把你们喊来,是有一个更加紧迫的事情,需要你们发挥各自的能力,把事情查清楚,简报内容从内网a13461文件夹下载。”
威廉一进到对缅情报处,就雷厉风行的安排起手下的人开始干活了。
“收到,头,稍等片刻。”
“哇哦,洲际弹道导弹发射通报虽然预想过这一刻会到来,没想到这么快,这个全解阵的实力这么强大的么短短两年多时间就把这种大威力武器搞出来了。”
一名黑色皮肤的情报人员点开文件夹,扫了一眼简报内容,发出一阵惊呼并喃喃自语。
“嘿,强尼,看完赶紧行动,把昨天和今天拍摄的卫星图片执行的分析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他们的发射阵地。”威廉局长不满的喊道。
“好的,头,我这就开始,不过咱们的卫星角度还是有些不对,是大倾角拍摄的,很可能看不清。”
“我不管,缅甸方面既然已经通报了那么详细,此刻他们的发射阵地应该完成建设了,不清楚也没关系,找到位置后,我再向nasa申请变轨一颗极地卫星。”
“好的,头,我这就开始,幸好咱们的电脑已经更新了,芯片已经是英特尔用320纳米光刻机制造的最新一代中央处理器,搭载的图片处理软件能帮我排除90%以上的自然地形。”
强尼一边双手十指全速敲击键盘,一边不忘介绍他工位上的最新款电脑。
此时的个人电脑产业,因为有星耀电子的参与,芯片的更新迭代速度远超此前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oore),在1965年4月19日提出被广大集成电路研究人员普遍认同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约18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同时性能提升且成本下降。
他在《电子学》杂志(eleicsposontotegratedcircuits)中首次提出这一观察结论。
其实一开始他说的是晶体管数量每年翻倍。
但是到了1975年,因技术复杂度提升,摩尔将翻倍周期调整为18-24个月。
这一版本成为广泛引用的标准定义。
但是从1983年开始,这个定律不再准确了。
星耀电子以每个8到14个月的速度,就发布一款最新的cpu。
其大规模量产的芯片制程从1.5微米开始,就持续的维持这个更新速度。
这让英特尔和ad等美国芯片企业苦不堪言。
在未进入500纳米制程之前,英特尔和ad公司还是不慌不忙的。
因为当时他们手上的技术储备已经有380纳米的制程了。
但是当他们在1985年底,想抢先星耀电子,发布一款400纳米制程的cpu时,却被星耀电子提前1周,发布了350纳米制程的cpu。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