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洲际弹道导弹试射(2/2)
为了尽快服役,部分船上的设备就由王建昆用超能力帮忙制造。
可惜紧赶慢赶,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时,也只有这2艘驱逐舰服役。
因此彭声才对王建昆说他们的海军舰队太小。
为了凑齐保卫落点海域的力量,原本的2艘2千吨级的训练舰不得不跟着出航。
因为都是小舰,所以航程都比较短,海军部不得不请四海集团的商船充当临时的补给船。
任务地点远离航道,单独1艘补给船还不够,所以为了这4艘小舰艇编队,四海集团派出了2艘万吨级的邮轮充当补给船。
另外有1艘邮轮还临时改装了一下,设置了一个直升机平台,搭载1架直升飞机前往预定的落点海域。
跟在6艘试验舰队后面的,还有4艘2千吨级的远洋拖网捕捞船,它们到时候一边捕鱼,一边在公海回收火箭残骸,避免暴露敏感技术。
1987年1月3号早上6点,缅北的辛冈甘迪小城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但是郊外的山谷里,已经灯火通明。
站在小山上的观察哨往山谷内看,此时一枚军绿色涂装的导弹已经竖立起来。
它的长度是16.8米,直径1.56米,发射重量是33.6吨,三级都是采用的固体燃料。
整体尺寸比美国的民兵导弹小一些,保守的设计射程是8千公里,最高射程预计能达到9千公里。
“彭首长,试验在半小时后开始,各部门都准备就绪了吧”密支那的指挥室里,王建昆问起已经到达的军事主官彭声。
“都到位了,那边刚好是下午,天气情况良好,风浪不大,咱们的小船几乎不受影响。”
“美国人的舰队到了附近吗”
“到了,3个小时前到的,他们仗着2艘护卫舰的大体型,原本还想插入进到我们的演习海域,幸好我们的船一直在高速机动,并且指挥员敢拼命,贴身防守美国的那两艘大舰。
这才迫使美国的军舰不敢冒险穿过封锁线,不然咱们落点中心里就有一艘美国的军舰了,搞不好试验弹头都会他们打捞走。”
“等着吧,咱们海军再忍忍,现在弹道导弹马上就要试验了,一旦试验完成,咱们就能有战略核打击能力,美国佬再遇到我们就要客气点了。”
“是啊,之前光有钚弹,但是投放手段太不保险了,所以咱们不敢对外展示,等到我们的洲际弹道导弹成功了,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展示出来了。”
“我打算是等氢弹试爆,目前中国方面已经指出了最优构型,跟我们原本的预想一致,说明我们的路线是基本可行的。”王建昆把中国方面帮忙验证的事情说了下。
“氢弹打算什么时候试验”
“一切顺利的话,大概是今年下半年,刚好那个时候,咱们的洲际弹道导弹也能制造10枚左右了,基本有了对等打击能力。”
“好吧,等你的好消息。”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缅甸的其他几位领导人也通过脑机芯片,关注起这枚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
“各单位注意,倒计时30秒。”现场指挥员喊了30秒倒计时。
此时导弹附近的人已全部撤离。
导弹的弹载计算机接收了指挥室的坐标位置,然后运算出飞行路径和各阶段的动作。
轰,当太阳升起时,这枚军绿色的试验弹响起了爆鸣声。
整个山谷里都是它的声响。
在大推力的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推动下,火箭快速的飞离了临时发射架。
导弹内部的固体燃料发动机预点火,燃料柱表面燃速调节剂涂层气化,确保推力曲线平稳。
一级发动机喷口矢量控制系统(tvc)以每秒200次频率微调俯仰角,避开山脉湍流。
导弹架周边的4个混凝土管柱,一个个喷口在电机的带动下打开,里面释放出大量的碳纳米管气溶胶,它们的作用是吸收雷达波并散射激光测距,延迟外界光学追踪。
30秒后,导弹上升到平流层,弹体表面温度骤升至800c,烧蚀式碳-碳复合材料防热层开始升华,形成电离尾迹。
90秒后,一级发动机按照程序分离,级间铝镁合金支架在10毫秒内解体,一级残骸坠落至缅甸-印度边境争议区(东经94°附近)。
二级点火,膨胀比50:1的喷管喉部扩张,比冲提升至290秒,弹道仰角调整为32°。
180秒后,导弹开始在亚轨道飞行,巡航高度是1,200公里,速度7.8公里/秒(第一宇宙速度的93%)。
弹载红外天文望远镜锁定猎户座参宿四与南门二,比对星图数据库,消除陀螺仪累积误差。
600秒后,20枚镀铝聚酰亚胺气球膨胀,模拟弹头雷达特征,伴随钨丝云干扰雷达波束。
氮化镓干扰机发射l波段噪声,压制美国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凝视型传感器。
1200秒后,导弹进入再入段。
首先是黑障突防,持续时间150秒。
80公里进入电离层,弹头表面等离子体鞘厚度达30厘米,x波段通信中断。
冷原子干涉仪启动,精度0.1毫弧度/小时,持续更新弹道参数。
1350秒,弹头背部4片氮化硼陶瓷舵翼展开,承受15马赫速度下的2,500c高温,实施“s“形跳跃滑翔。
1500秒,合成孔径雷达(sar)扫描海面特征,比对预存地形图,锁定南太平洋靶场的无人浮标阵列。
在距海面5公里高度释放钛合金数据舱,内部存储飞行参数的黑匣子通过海面浮标卫星回传。
弹头在10公里高空引爆1吨级氟化锂装药,产生10微秒的百兆瓦级微波脉冲,测试舰船电子设备抗毁伤能力。
“建昆,怎么样,成功了吗”
小舅第一时间先问王建昆。
“成功了,落点非常准确,比原本预计的好很多,圆偏差极小,这代表着我们的洲际弹道导弹导航冗余非常有效,量子-星光-惯性三重制导体系将cep压缩至军控条约临界值100米。
另外等离子体隐身与多维度诱饵技术使天基预警系统识别率降至17%。
环境适应性也非常好,山区复杂气象条件下发射可靠性达99.7%,湿度95%环境未影响固体燃料性能。”王建昆根据卫星回传的数据,让智子快速的分析,然后给小舅说了很多试验达标的项目。
“额,你说那么多干嘛,我就问你,今后咱们的导弹能打到欧洲和美国不。”
“那当然能,此时美苏中英法等国的情报机构和军事部门应该傻眼了,咱们的导弹其实已经领先他们至少1代了,接下来咱们要面对的国际压力可不小。”
这枚导弹,王建昆把众多的前沿技术都用上了,很多技术还处在科学家的畅想中,现在他把它们都放到这款洲际导弹上用了。
国际上此时有很多人在关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将会发现太多的不同寻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