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楚君轶事 > 第137章 领导来现场

第137章 领导来现场(2/2)

目录

王正军频频点头,对楚君的安全意识和协调能力表示赞赏。

他们来到一处正在铺设路基的地方,楚君停下脚步,对王正军说:“这里是我们遇到的一个小难题,地下有一些老树根,清理起来比较麻烦,但工人们都很有经验,已经解决了大半。”

王正军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施工现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虽然年岁已高或尚且年幼,但干起活来却有条不紊,认真地处理着各种障碍。他不禁感叹道:“你们的基层工作做得很细致,这一看就是全家出动参加劳动,真是全员上阵啊。”

楚君笑着回应道:“要把这条‘幸福路’修好,这是全村人的希望。大家都盼着这条路能早点修好,让村里的农产品能运出去,外面的好东西能运进来。所以,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主动来帮忙。”

王正军拍了拍楚君的肩膀,目光中满是赞许:“你们做得很好,这种团结一心的劲头让我很感动。我相信这条路一定能按时完工,给村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两人继续在工地上巡视,不时和工人们交流几句。王正军发现,楚君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指挥者,更像是一个贴心的“大管家”。他总是耐心地解答工人们的疑问,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还时不时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工人们都对他十分尊敬和信任,看到他走过来,都会主动停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打招呼。

两人再次回到指挥部,重新坐下,一边喝茶,一边继续聊天。通过这次深入的交流,王正军才了解到这条道路修建背后的艰辛历程。原来,楚县交通局只提供了12万元的启动资金,而县乡两级政府并没有投入任何资金。启动资金是楚君四处奔走、多方筹措借来的,后续的资金则是靠乡镇企业凑起来的集资款。更令人动容的是,村民们也自发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出钱、出力,还是捐献物资,大家都毫无保留。正是在这样多方努力、无私奉献的基础上,才有了眼前这条公路的雏形。

楚君轻描淡写地讲述着这些过程,但王正军却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他心里不禁感慨道:“这条公路的修建,真是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希望啊。”。

听完楚君的讲述,王正军的心情变得有些沉重,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作为一位高级领导干部,他深知自己的言行对地方领导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能轻易地表态。但他心中对楚君的这种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深受感动。对这种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面对挑战不退缩、勇于担当,面对困难不逃避、开拓思路,抓住新机遇、创造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态度,他更是充满了赞赏。

沉默片刻后,他含蓄地说道:“小楚乡长,可惜我不是什么大领导,很多事情说了也不一定管用。不过,你放心,我会尽力帮你的。我在塔尔州有个党校的老同学,他现在在州政府的组织部工作。我让他通过关系,找一下里玉县的主要领导,看县财政能不能在修路上给你们拨一点钱。虽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我会尽力去争取。”

楚君听到这话,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语,脸上的表情从紧张和担忧瞬间转变为欣喜若狂,仿佛一个孩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他激动地握住王正军的手,连声道:“太感谢您了!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楚君的反应让王正军心里有些难受。他意识到,这个年轻的干部为了修路这件事,已经付出了太多,甚至到了几乎绝望的边缘。而自己的一句承诺,就能让他如此欣喜,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帮助楚君的决心。他轻轻拍了拍楚君的手,语气坚定地说:“别着急,我一定会尽力的。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吧。”

说完这句话,王正军心中微微一凛,有些后悔自己方才的冲动。他深知,自己早已过了意气用事的年纪,身为领导干部,言谈举止更应谨慎稳重,不能轻易许下承诺。毕竟,事情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还需多方协调、诸多考量。他暗自思忖,自己这一激动就说过头话,确实有些失态,不符合自己这个岁数应有的沉稳。

晚宴结束时,夜色深沉。塔尔州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黎明和州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热西提等人亲自陪送王正军回酒店。一行人沿着酒店的长廊缓缓前行,王正军和徐黎明并肩走在前面,其他人则保持着两三米的距离,保持着应有的礼貌和尊重。

快到客房门口时,王正军突然停住了脚步,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事情似的。他转过身,对徐黎明说道:“徐部长,我突然想起一件小事,想麻烦你处理一下。”

徐黎明立刻停下脚步,脸上依旧带着谦逊和认真的表情:“王部长,您太客气了,有什么事您尽管说,这怎么能算麻烦呢?”

众人见两位领导在前面停下交谈,便都远远地站着,一边小声聊天,一边耐心等候。

王正军语气平和而诚恳:“里玉县亚尔乡的山口村你去过了没有?”

徐黎明微微一愣,随即微微皱眉思索了一下,脸上很快露出笑容:“去过,两个月前,组织部在开展基层组织党建工作验收大检查,亚尔乡的山口村作为一个重点检查点,我还专门去过。那里的党建工作抓得确实不错,尤其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突出。他们的蔬菜大棚建设搞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正军微微颔首,语气平和而郑重:“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我路过一个叫亚尔乡的地方,发现从216国道通往山里的道路上,沿途插满了五彩缤纷的旗帜。出于好奇,我搭便车进去看了看。进去后,那里的景象让我深感震撼。在那崎岖的山路毛坯上,三个村的男女老幼齐上阵,半山腰上,吊着十几个年轻人在凿炮眼,山脚下,有的搬运着沉重的石头,有的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平整路基,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这种全民参与、齐心协力的劲头,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