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有理无钱莫进衙门(2/2)
走投无路的外乡人尝试联系当地媒体曝光此事,电话里,媒体工作人员委婉拒绝:“我们也关注到您的情况了,但这事儿可能比较敏感,不太好深入报道,您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商业诉讼领域,类似的不公平现象也屡见不鲜。年轻创业者苏然带领团队研发出一款新型的教育类App,市场反响良好。行业巨头公司见有利可图,便指使旗下技术人员抄袭该App的核心功能,推出一款类似产品。
苏然发现后,愤怒地给巨头公司负责人打电话:“你们怎么能这么做?这是赤裸裸的抄袭,侵犯了我们的知识产权!”
对方却满不在乎地回应:“你别乱说,市场上相似的产品多了去了,你有什么证据说是我们抄你的?”
苏然一纸诉状将巨头公司告上法庭。法庭上,巨头公司的律师侃侃而谈:“我方产品是独立研发,有完整的研发流程和记录,原告所说毫无事实依据。”
苏然气得满脸通红,反驳道:“你们这是颠倒黑白,我们有前期研发的文档和时间戳,足以证明我们的原创性!”可对方律师只是冷笑,继续在证据上做文章。
基层民事纠纷里,人情关系干扰司法公正的情况时有发生。赵大伯和钱大伯是多年邻居,两家房屋相邻。一次暴雨后,钱大伯发现自家墙壁受潮严重,便认定是赵大伯新修的屋檐排水不当所致,要求赵大伯赔偿损失并整改屋檐。
钱大伯气势汹汹地跑到赵大伯家,喊道:“老赵,你看看你修的这屋檐,把我家墙都弄湿了,你得给我个说法!”
赵大伯一脸无辜:“我这屋檐修得好好的,是你家房子年久失修,跟我有什么关系?”两人争执不下,赵大伯报警。
出警的警察恰好是钱大伯的远房亲戚,到了现场,看了看两家房子,就对赵大伯说:“老赵,你这屋檐确实有点问题,对老钱房子造成影响了,你赶紧整改,再赔点损失。”
赵大伯着急地解释:“警察同志,我有房屋修建的合规证明,这都是按规定来的。”
警察却不耐烦地打断:“你别狡辩了,先按我说的做!”
行政诉讼中,公民相对行政机关处于天然弱势地位。某小区居民认为当地环保局对附近一家违规排放污水的工厂处罚过轻,损害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权益,便联合起来提起诉讼。
在庭审上,居民代表诚恳地说:“环保局对工厂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工厂依旧在违规排放,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希望能重新审查,加大处罚力度。”
环保局工作人员回应:“我们的处罚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出的,程序合法合规,至于居民所说的影响,缺乏明确的数据支持。”
居民代表又说:“我们有周边居民的体检报告,能证明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环保局却以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部分关键调查资料。
从执行层面来看,一些案件即便胜诉,执行环节也可能困难重重。在债务纠纷案件中,债权人刘先生好不容易打赢了官司,可债务人却玩起了失踪,名下财产也被转移得干干净净。
刘先生焦急地给执行法官打电话:“法官,我这案子都胜诉好久了,钱什么时候能拿到啊?”
法官无奈地说:“刘先生,我们也在积极找对方财产线索,可他转移得太彻底了,再给我们点时间。”
刘先生一次次催促,得到的回复都是正在调查、还需时间。他为了这场官司耗费了大量精力,如今却看不到拿回欠款的希望,正义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在新兴领域,如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等,由于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监管存在空白地带,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钻空子。
大学生陈瑶在一款共享汽车App上注册使用,按规定缴纳了押金。可当她想要退回押金时,却发现App以各种理由拖延退款,甚至客服都不再回应。
陈瑶愤怒地拨打客服电话,质问道:“你们为什么不退我押金?我按规定申请退款都一个月了!”
电话那头传来机械的回复:“您好,您的退款申请正在处理中,请耐心等待。”
陈瑶又向相关部门投诉,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这类共享经济纠纷情况复杂,涉及的法律界定不明确,我们也在研究该怎么处理。”
陈瑶和其他有同样遭遇的用户一起向相关部门投诉,由于这类共享经济纠纷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界定责任,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陈瑶他们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即便他们道理在握,也难以顺利获得应有的赔偿和公正的裁决。
时代在进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和接近公平正义的理想状态。但这些现实问题警示我们,实现真正的公正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要以包公为榜样,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大力提升司法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根据社会发展及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漏洞,优化法律程序,提高司法效率。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有理无钱莫进衙门”彻底成为历史,让公平正义成为社会的坚实底色,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司法的庇护下感受到公平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