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药圃初创(2/2)
张福老人惊讶地看着周国宏:“你想让村民们学习草药知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啊!”
“我明白,”
周国宏点点头,“但总要有开始。我们可以先培养几个有兴趣的年轻人,由您传授基础知识,然后慢慢扩展。村里会提供您住宿和生活所需,还会给予一定的报酬。您看这个提议如何?”
张福老人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这一生钻研草药,一直希望能把这些知识传下去。如果你们村里有年轻人愿意学,我很乐意教授。不过,我有个条件:学习草药必须用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采药必须遵循可持续原则,不能过度采集,破坏生态平衡。”
“这是当然的!”
周国宏欣喜地说,“我会亲自挑选适合的学生,保证他们会认真学习。至于可持续采集,我们会严格遵守您的指导。”
就这样,一个意外救助的老人,成为了村里草药事业的引路人。
村里挑选了五个勤劳、可靠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成为第一批学习草药知识的“学徒”。
张福老人住在村里,每天带着学徒们上山识别草药,教授采集技巧、药性知识和简单的制作方法。
周国宏也经常抽时间参与学习,他相信,这不仅是一项有经济价值的产业,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那次上山打猎,不仅解决了野猪为患的问题,还意外地为村里带来了一位宝贵的草药专家,开启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这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山中奇遇”。
张福老人留在村里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不少村民都对学习草药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但考虑到老人的体力和教学效果,周国宏最终只选了五个年轻人作为第一批学徒:李小燕、王大壮、张伟、刘强和赵勇。
李小燕是村里出了名的“聪明丫头”,二十出头,小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帮父母干活,但她勤奋好学,自学了不少知识。
王大壮身体强健,力气大,负责干体力活。张伟、刘强和赵勇三人都是村里的后生,年纪在十八到二十五岁之间,都有初中文化,能写会算,记忆力也好。
第一天上课,张福老人没有带学徒们上山,而是在村委会的一间教室里讲解基础知识。
“草药学问大着呢,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
老人严肃地说,“要做好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准备。首先,你们得认字,会写,能记录。其次,要有好的记性,药材的形状、颜色、生长习性都得记牢。最后,还得有吃苦的精神,上山采药可不是件轻松事。”
五个学徒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不时点头。周国宏也在一旁旁听,为老人准备了笔和纸,方便他画图示例。
“今天我们先认识十种最常见的草药,”
老人从自己的布包里取出一摞干燥的草药样本,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这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茯苓、甘草、陈皮和大枣。这十味药材在许多方子里都会用到,是基础中的基础。”
接下来,老人详细讲解了每种药材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采集时间和基本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