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64章 高澄弄权欺君臣 霸先扬威震岭南

第164章 高澄弄权欺君臣 霸先扬威震岭南(2/2)

目录

慧可顿悟,继承衣钵。

这才是真正的佛学传承。

那梁主萧衍可真是个奇人。

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偏要拜一个叫慧约的和尚为师,还亲自受了戒。

这还不算完,他竟下令太子、王公大臣们都得跟着拜师受戒。

一时间,满朝文武都成了佛门弟子,足足有五万之众。

“陛下,您这是何苦呢?”

老臣周舍曾这样劝谏,“治国理政才是根本啊!”

萧衍却捻着佛珠说:“爱卿有所不知,佛法无边,普度众生才是正道。”

可说来可笑,这些人里真正懂佛法的没几个。

他们整日里要么高谈阔论佛经,要么闭目打坐装样子。

堂堂一国之君,放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不批,却整日里敲木鱼、念经文,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朝中贤相周舍、徐勉相继去世后,朝政更是每况愈下。

侍中朱异和尚书令何敬容把持朝政。何敬容还算老实,那朱异却是个十足的奸臣。

“朱大人,这批赈灾银两......”

有官员请示道。

朱异眼皮都不抬:“先放我府上,待我慢慢清点。”

这一“清点”就是三个月。

朱异当官三十年,贪得无厌。

他家的宅院比皇宫还奢华,吃的是山珍海味,玩的是奇珍异宝。

可笑的是,这个天天念佛的人却吝啬得很。

他家厨房里的美味佳肴吃不完,宁可放坏也不肯施舍穷人,每月都要扔掉十几车。

更荒唐的是,梁主对朱异言听计从。

“陛下,这批官员......”

朱异话还没说完,萧衍就摆摆手:“爱卿看着办吧。”

就这样,朝廷赏罚不明,法度废弛。

而最要命的是,皇帝带头信佛,

他们整天谈论佛法,却没人愿意习武练兵。

“练什么武啊,”

一个官员对同僚说,“不如来讨论《金刚经》的奥义。”

“说得对,”

另一个借口道,“打打杀杀多不好,还是参禅打坐来得清净。”

就这样,整个朝廷都沉浸在虚无缥缈的佛学空谈中。

武将们也不练兵了,文官们更不理政了。

丹阳处士陶弘景,少年时就爱读书,尤其痴迷养生之道。

齐高帝萧道成曾召他入宫,做诸王的侍读。

他虽然应命去了京城,却谢绝一切交际,对朝堂之事漠不关心。

没过多久,他就上表辞官,归隐茅山,一心修道。

梁武帝萧衍早年就和他相识,登基后仍与他书信往来,每逢国家大事,必写信请教。

有一次,梁武帝劝他出山辅政:“先生高才,何不助朕治理天下?”

陶弘景只是淡淡一笑:“山野之人,只愿修身养性,朝廷之事,非我所长。”

他虽然偶尔提些建议,但始终不肯出仕,因此被人称为“山中宰相”。

梁武帝每次收到他的回信,都会焚香净手,恭敬拜读,仿佛面对一位世外高人。

太子萧纲还没被立为储君时,曾镇守南徐州,久闻陶弘景大名,特意请他到府中深谈。

两人在后堂论道数日,太子才依依不舍地放他离去。

陶弘景八十岁时,仍修炼辟谷导引之术,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丝毫不显老态。

又过了五年,他预感大限将至,临终前口占一诗:“夷甫任散诞,平叔善论空。

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

夷甫是晋朝王衍,平叔是何晏,这两人清谈误国,最终招致外族入侵。

当时的人都说,这首诗是在讽刺梁朝君臣沉迷空谈,预言侯景之乱。

可惜朝廷无人醒悟,最终酿成大祸。

梁武帝得知陶弘景去世,追赠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

大同八年,安城郡的刘敬躬闹出了一场大乱子。

这人原本是个普通百姓,却不知怎么学会了妖言惑众的本事。

他煽动百姓,把郡吏萧说赶跑,自己占了安城郡,公然造反。

“萧说那狗官,欺压百姓多年!

如今咱们自己当家!”

刘敬躬站在城头,振臂高呼。

底下的百姓听了,纷纷响应。

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没多久就攻下了庐陵,又占了豫章。

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竟有数万之众。

叛军一路进逼新淦、柴桑,闹得南方人心惶惶。

“听说朝廷信佛,不管咱们死活!”

刘敬躬的手下在酒馆里大声嚷嚷,“不如跟着刘大哥,自己打天下!”

其实,这场叛乱和梁朝朝廷佞佛脱不了干系。

皇帝沉迷佛教,朝政松弛,地方官吏腐败,百姓怨声载道,这才让刘敬躬钻了空子。

幸好,梁主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正在江州当刺史。

他见叛军势大,立刻派中兵参军曹子郢和府司马王僧辩带兵镇压。

“叛军虽众,不过是乌合之众。”

王僧辩在军帐中分析道,“咱们只要稳扎稳打,必能一举击溃。”

南方多年无战事,士兵们懒散惯了,战斗力大不如前。

但王僧辩是个有谋略的将领,他整顿军纪,制定战术,很快稳住了局面。

“冲啊!杀光这些叛贼!”

官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向叛军。

刘敬躬的部下本就是临时凑起来的百姓,哪经得起正规军的冲击?

没多久,叛军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快跑啊!官军杀来了!”

叛军乱作一团,纷纷丢下武器逃命。

就这样,王僧辩率军一鼓作气,平定了这场叛乱。

刘敬躬的“大业”,转眼间灰飞烟灭。

交州刺史武林侯萧谘,是梁武帝的侄子。

这人苛暴成性,搞得民怨沸腾。

当地豪强李贲趁机煽动百姓造反,萧谘镇压不住,只好向朝廷求救。

梁廷派了高州刺史孙冏和新州刺史卢子雄带兵支援。

可偏偏赶上春季瘴气肆虐,士兵们病倒一片,军队溃散。

萧谘怕担责任,竟诬告孙冏和卢子雄通敌畏战。梁武帝大怒,下令处死二人。

卢子雄的弟弟卢子略悲愤交加,咬牙道:“朝廷昏聩,兄长冤死,此仇必报!”

他立刻起兵攻打萧谘。

萧谘吓得屁滚尿流,连夜逃往广州。

这时,高要太守陈霸先站了出来。

他召集三千精锐,沉声道:“乱贼猖狂,当速剿灭!”

他率军出击,大败卢子略。

卢子略兵败身亡,叛乱平息。

梁廷召回萧谘,改派杨瞟任交州刺史。

陈霸先被提拔为府司马,奉命征讨李贲。

此时的李贲已自称“越帝”,设百官,屯兵苏历江口,气焰嚣张。

杨瞟对霸先说:“此贼猖狂,非将军不可破!”

霸先毫不迟疑,率军直扑敌营。

他连破城栅,势如破竹。

李贲节节败退,先逃到嘉宁城,又窜至典撤湖,可每次都被霸先攻破。

最后,李贲躲进屈獠洞。霸先派人传话:“交出李贲,可免一死!”

屈獠人不敢违抗,砍下李贲的脑袋献上。

捷报传至建康,梁武帝大喜。

自此,陈霸先威震南方,无人不惧!

却说有个陈霸先,吴兴人,字兴国,小名法生。

他总说自己是汉朝名臣陈实的后代,也不知是真是假。

不过这人确实不凡,从小就有大志向,不爱种地经商,整天琢磨着天下大事。

“法生啊,你整天抱着兵书看,能当饭吃吗?”

邻居老张见他总不务正业,忍不住劝道。

陈霸先头也不抬,翻着竹简答道:“张叔,天下大着呢,种地能种出什么名堂?”

老张摇摇头走了。

后来,陈霸先长大了,身高七尺五寸,相貌堂堂,双手垂下能过膝盖,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梁武帝听说他长相非凡,特意命人画了他的画像来看。

“此人面相贵不可言,必成大器!”

梁武帝看着画像,啧啧称奇。

没过多久,陈霸先立了战功,被提拔为西江督护,兼高要太守,统领七郡军事。

“恭喜陈将军!”

下属们纷纷贺喜。

陈霸先却摆摆手,淡淡道:“功名富贵,不过浮云。天下未定,谈何喜事?”

此时,他和王僧辩都是梁朝重臣,但命运却大不相同。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