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卫东说出桥梁实情,张叔决定现场查看(2/2)
李叔看向张叔,问道:“老张你是搞工程的,你说一说修一座桥能费多少钱?他们为啥非得在桥上做文章呢?”
张叔沉思良久,缓缓说道:“我们都修过路,应该都知道。前两年修路,基本没花什么钱。路基是群众通过义务劳动修建的,路面材料主要由市里拨付,征地也有相应政策。整个工程里,县里主要的支出就是桥梁建设。一座桥的造价不好说,受桥的长度、跨度、施工难度、材料等多种因素影响。以一座200米的桥为例,两三百万肯定是要的。我现在分析,他们在桥上动手脚只是一方面,很有可能整条路都有问题啊。怕这条路放开之后被碾坏,所以才用设置水泥墩子这种方式来维持现状。等到过上几年,这条路和桥进入了自然老化期,过了舆论关注期之后才会全面放开。到时候通车的时间长了,就算路坏了,也能说成是自然损耗。所以说,整条路存在的问题恐怕不会少。明天我就给市交通局安排,让他们组织专业人员,对东洪县的高标准公路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测。”
众人一路讨论着,汽车在颠簸中前行。不知不觉,我们到了临平县界,整个行程接近一个半小时。11点半的时候,我们陪着张庆和市长、李尚武局长,终于抵达临平县的环城公路。驾驶员一脚油门下去,汽车瞬间提速,平稳地行驶在公路上。
沿着高标准公路行驶了十多分钟,果然看到有大货车趁着夜色偷偷驶过。我心中暗自叹息:看来早就有群众把水泥墩子搞成活动的了,白天不敢跑,只能晚上偷偷通行,他们哪里知道,这每一次通行都像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远远地,我们看到了前方“平水河1号桥”的牌子,昏暗的光线下,还能隐约看到有人影在晃动。我心中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下车后,借着车灯的光亮,看到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正拿着手电筒,在桥边四处查看。由于车上没带手电,在昏暗的光线下,无法看清他们的面容。杨伯君见状,立刻走上前去搭话。很快,那几个人围了上来。
我心急如焚,马上问道:“桥检查了没有?”
杨伯君大声说道:“快说话,这是县政府李县长!”
其中一人连忙说道:“哦,是李县长啊,我是咱们县公路管理所的,我姓廖,叫廖正。我们正在对桥梁进行检查。”
我眉头紧皱,追问道:“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好了?”
廖正一脸尴尬,支支吾吾地说道:“哎呀,朝阳县长,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桥有问题,这个太专业了,我们看不懂,现在我们也只能观察。”
我语气严厉地问道:“你们公路管理所的职责是干什么的?”
廖正有些紧张地回答:“哦,公路管理所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公路,维护路产路权,对全县的公路桥梁进行养护。”
我接着问道:“桥梁检测归不归你们管?”
廖所长连忙答道:“桥梁检测不归我们管呀。桥梁检测由市交通局质量监督站负责监督检测。我们平日里主要是查看路上有没有坑槽。李县长,实不相瞒,咱们所里没有懂桥梁专业的人员。”
李尚武忍不住插嘴问道:“这桥是哪个单位修的?”
廖所长回答道:“哎呀,修路的时候,是县里成立的两环路指挥部统一修建的,修好之后才移交给我们。技术资料倒是有,但是太专业了,我们根本看不懂。”
我们一边沿着桥走,一边仔细观测。张叔低声说道:“把手电打过来,照照这个伸缩缝。”
廖所长马上示意旁边的同志递上手电。这把手电比普通的多装了一节干电池,亮度明显更强。张叔探着头,探出身子朝着桥下望去,一片漆黑,只能听到桥下潺潺的流水声,那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阴森。
廖所长在旁边介绍道:“
张叔说道:“有没有工具啊?我到
廖所长面露难色:“现在到
张叔没有理会,拿着手电就往前走。在桥头的位置停了下来,这时,谢白山折返回去,很快拿出一把斧头。他这个习惯我批评过很多次,之前车上放的是一把刀,后来被我批评后换成了斧头。
张叔看了看众人,说道:“桥梁全长200米啊,采用五跨40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单跨跨径布置为4x40+40,横向布置为双向四车道,桥面总宽度24.5,具体分幅为:0.5的防撞护栏。加11.25车行道加0.5中央分隔带护栏加11.25车行道再加0.5防撞护栏。
李叔一脸项目的道:“看,市长就是市长,比工程师都专业啊。”
张叔倒也坦诚,拿手电在桥头上的一块牌子上照了照,说道:这不是,上面都写着的嘛。
李叔这才凑了上去道:“哎,这桥是市里面修的啊,只是这后面的建设单位,被抹掉了啊。”
张叔看了看谢白山的斧头,看着斧头的手柄足有半米长,斧头寒光闪闪,很是锋利。说道,你把斧子,不是劈柴禾的吧。
谢白山憨厚一笑道:“我平时修车用的。”
张叔没在理会,在桥的尽头找到一处缓坡,毫不犹豫地翻了下去。幸亏还没到丰水期,部分桥墩裸露在河床上。下到河床时,只听到“扑通”一声,也不知是青蛙还是蛤蟆跳进了水里。
李叔提醒道:“大家小心脚底下,说不定有蛇。”
河床上虽然还没涨水,但湿润的环境让野草和芦苇长得十分茂盛,足有齐腰深,而且没有路可走。谢白山拿着斧头和手电,在前面艰难地开路,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桥面下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