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好男儿志在四方!(1/2)
对于皇长子的教育问题,大臣们都很上心。
张玥是皇后,她生下的孩子,毋庸置疑便是嫡子,若是身体健康,心智无碍,毫无疑问会在未来成为太子。
就算朱权现在把他立为太子,群臣也是没有任何异议。
所以,群臣相互争论,言辞之间互不相让,竟不可避免地争吵起来。
倘若有外人在场,他们倒是会很严肃,可一旦没了外人,就变得随便了些。反正大家都是陛下赖以信任的重臣,骂几句也无碍。
就在这时,有太监匆匆步入,手中捧着一封加急文书,小心翼翼地呈递给朱权。
朱权看到署名乃是蓝玉,不由的认真了几分。
随即撕开了文书,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字迹,陷入了沉思。
蓝玉将这一年来的作战情况,详细的禀报给了朱权。
蒙古诸族之间,互有争斗,本来积怨已深,从前靠着黄金家族的威势,勉强揉到了一起。
但是现在北元的黄金家族已经覆灭,后裔额勒伯克一路西逃,剩下的鬼力赤和马哈木皆是心高气傲的主,于是自相残杀,给大明送来了天赐良机!
大明前期,是能够压着蒙古胖揍的!
属于揍完一顿后,蒙古诸族再腆着脸,求着大明通商!
直到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横空出世,才改变了这种局势。
从蓝玉的军情上可以看出,趁着鬼力赤和马哈木争斗时,大明军队频频出击,要么是大胜,要么是小胜,几乎没有败绩。
而在这种胜利中,军队从中获利,斩获颇丰。
朱权眯了眯眼,他并不认为蓝玉会对战绩造假,毕竟以蓝玉那种自大的性子,一旦打了败仗,他绝对会百倍十倍的讨回来!
更何况,在蓝玉身边,还有一个李文忠虎视眈眈。
如今,大明疆域扩增约有千里,大军更是攻到了阿尔泰山脉,兵锋所到之处,无数蒙古族俯首称臣。
但是,蓝玉的信中也提到了两个问题。
鬼力赤和马哈木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牲畜、地盘不断流失,他们的部落也越来越小,于是纷纷上书,表示愿意臣服大明,永世奉我大明为主。
询问要不要接纳这两人。
第二个问题,便是如何治理这偌大的疆域?
朱权眯了眯眼,有些拿不定主意。
元朝因何而亡?
换个角度来说,元朝因为过于强盛,靠着自己的武力,将数百个民族,上亿人口强行融为一体,带来的后果就是,整个体系迅速从内部瓦解、崩溃。
历经不过百年,便已经化作历史的尘埃。
可如果像唐朝那样管理呢?
周边国家只要奉大明为主,便不去讨伐他们……反正北元已经覆灭了,要不和马哈木、鬼力赤这些人握手言和,与他们互商?
朱权立马摇了摇头。
斩草不除根,等于没斩草。
无论是马哈木,亦或是鬼力赤,都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
就算暂时臣服大明,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为了给自己的部落寻的一线生机。可以预见的到,若是他们的实力恢复后,一定会对大明起觊觎之心的。
中原这块膏腴之地,又有谁不眼红呢?
这时,群臣也注意到朱权的脸色,朱权干脆将文书递给他们,等群臣看完后,顿时明白了朱权的想法。
“继续打!”
“打个屁,今年的军费支出有多少,你心里没数吗?!再这样打下去,国库空虚,就要提高百姓的税收了!”
“宁愿背一世骂名,也要给后代留下百世基业!”
“要打你去打,干脆给你发个大刀!你这个妖僧,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轻飘飘的一句话,便让将士们去拼命,打下来那些土地有什么用?要不你举家全搬过去?!”
“行啊,反正贫僧无儿无女,父母已亡,也没有兄弟姐妹……全家就贫僧一人,搬过去又有何难?”
众人议论纷纷,朱权眯着眼说道:“打肯定是要打的……”
见卓敬面露惊慌,朱权只能解释道:“如今,主动权在我大明,虽然路途遥远,消耗巨大。可是收获也非常丰厚,前一段时间,不是在草原发现铁矿了吗?还有大量的牛羊,足够打仗的消耗了。”
打仗并非只是劳民伤财,倘若能够打胜,自然可以从敌国掠夺足够的资源。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对朱权夸赞起来。
卓敬却提出了核心问题,说道:“那该如何犒劳将士们呢?陛下,凡是远征的将士,皆有开疆拓土之功。若是按照咱们大明的奖励制度,恐怕要涌现出一大批王爵、侯爵!”
“最重要的是,蓝玉怎么封?原本他是要封做梁国公的,后来太上皇封他为凉国公,再后来被贬为庶人,还将他的旧部全部流放……谁敢保证,他心里对朝廷没有怨言?”
朱权挠了挠头,以蓝玉的功劳,肯定是要进步的。
可问题是,如何封?
如果按照功劳封,恐怕蓝玉早就是藩王了!
犹豫半晌,朱权只能说道:“封他为侯吧,至于那些广袤的田地,朕已经想好让谁治理了,绝对能够万无一失!”
王艮迟疑的询问道:“让谁治理啊?”
“当然是各地的藩王了,什么辽王、代王、湘王、秦王、蜀王之类的,全部去治理大草原。哈哈,朕信得过他们!”
朱权毫不迟疑的开口,言语中充满得意。
“陛下,您糊涂啊!”
卓敬率先惊恐的开口,颤抖着身躯,言辞中满是担忧:“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藩王们皆是陛下的兄弟,身份尊贵无比。”
“如今若将他们调至荒无人烟的草原,常年饱受风霜雨雪之苦,这……这等同于流放啊。藩王们必定会心生不满,一肚子怨气啊!”
群臣们纷纷劝谏,皆是认为,朱权的想法过于天真。
如今,各地藩王已就藩数十年,早就在当地根深蒂固了,如今朱权一声令下,便要把他们调到苦寒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