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好男儿志在四方!(2/2)
这不是寒他们的心吗?
朱权昂着头:“藩王的职责便是为国守疆!他们食国家之俸禄,享万民之供养,如今国家有需要,正是他们尽忠职守之时。”
“草原新归,局势未稳,若不派遣得力之人前去治理,如何能确保边疆安宁?除了他们,还有谁更能担此重任?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那陛下怎么劝说他们?”
“朕乃天子,他们岂能不从,行了,此事你们不必过问了!”
朱权摆摆手,便驱散了众人。
群臣全部离开后,朱权又拿起蓝玉的信看了起来。在信的末尾,蓝玉似乎写了一件小事,在锡尔河以西的广袤田地上,似乎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名字叫做帖木儿帝国。
蓝玉并未把这个帝国放在眼中,毕竟……数千年的汉族经历过风风雨雨,见识过无数称王称霸的帝国,可这些帝国到最后,都是称中国为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朱权深呼一口气,心中想起关于这个帝国的一切历史。
在朱元璋励精图治三十年间,西边的帖木儿帝国迅速崛起,灭波斯、灭高加索、灭奥斯曼,搞了印度大屠杀……
其鼎盛时期领土西至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东抵印度北部,北达高加索,南及波斯湾,是继蒙古帝国之后欧亚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强权。
甚至在帖木儿晚年时,策划远征明朝,声称要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
不过刚筹措二十万大军东进,帖木儿便丧命在途中。
暂且按下这个帖木儿帝国不说,如今的新疆叫做东察合台汗国,也是察合台汗国的后裔,西察合台汗国已被帖木儿帝国攻陷,只剩下这个东察合台汗国苟且偷生。
后来受到中亚的文化入侵,当时的可汗秃黑鲁率十六万蒙古部众集体皈依伊斯兰教,开启汗国伊斯兰化,使用突厥语,也就是如今的维吾尔族。
朱权首先要做的,便是把新疆纳入到大明体系之中,推行大明的律法和教化,让当地百姓逐渐接受大明的文化和制度。
这些事情听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十分麻烦。
上一世,新中国为了在新疆推行普通话和教育,用了几十万名干部,挨家挨户的普法。
想到这里,朱权顿时有了主意,脸上露出一抹奸笑。
翌日,朱权前来向朱元璋请安。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说了句:“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朱权并未回话,而是低着头,脸上流露出唉声叹气的模样,愁眉苦脸的神情十分明显。
朱元璋皱皱眉,冷哼道:“有话快说,有屁快放,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在咱这里不好使,不想说就滚蛋!”
闻言,朱权急忙说道:“父皇啊,儿臣为国事发愁啊!昨日蓝玉寄来了书信,咱大明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打下来千里江山。”
朱元璋微微颔首,示意朱权继续说下去。
“这虽然是喜事,可如今却成了一个难题!”
“父皇也知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那草原虽地域辽阔,可眼下却无人治理。那些蒙古族人对我大明心有不服,时刻想着叛变,我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朱元璋眯了眯眼,脸色也凝重起来。
以朱元璋的本意,他压根就没想彻底消灭蒙古,也没想过要把蒙古纳入大明的版图。
他只想把蒙古打残打废,打的生活不能自理,对大明构不成威胁就行了。
不料朱权的野心如此大。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草原之地,向来民风彪悍,若不能妥善治理,未来必将成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
见状,朱权继续诉苦道:“儿臣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办,想当年,父皇刚建立大明时,南北分裂,各地叛乱此起彼伏,可是父皇将皇兄们封到各地,很快就稳定住了局势。”
“秦王有勇,燕王有谋,湘王有才,蜀王有智,就连那辽王朱植,虽然无勇无谋,但是好歹也算个守成之王!”
“哎,儿臣心里想,这各地的藩王,皆是皇室宗亲,对我大明忠心耿耿,且又有一定的能力和威望,最适合镇守边疆了……可儿臣手中,为何就没有这样的人才呢?”
朱权一直说着话,却不见朱元璋回应,他不禁抬起头,正好看到朱元璋一脸冷笑,以一种看傻子的目光,不住的打量自己。
“父皇……”
“说啊,怎么不说了?咱还想听听,你嘴里能说出什么歪门邪道!”
“咳咳……”
“你是不是动了你皇兄的念头,想把他们调到草原去,负责治理地方,推行我大明的文化,帮助你稳定局势?”
看着朱权这吞吞吐吐的样子,朱元璋就想笑。
和朱权接触多了,朱元璋对他颇为了解,基本上朱权一撅屁股,朱元璋就知道他要说什么话……还不是觉得藩王治理的区域已经稳定,还不如派到草原上,帮着朝廷稳定局势。
“呃,父皇,这可是你说的,我可没说。”
“你虽然没说,但这的确就是你的意思,不用狡辩了!”
朱元璋直勾勾的看着朱权,询问道:“权啊,你当了皇帝后,是不是担心有藩王谋逆,故而想把他们调到边疆,让他们受尽风霜呢?”
朱权连忙摆手,傲然开口道:“我观那辽王少智,秦王无谋,担心他们造反?怎么可能!”
“那便好。”
朱元璋深呼一口气,说道:“你今日来找咱,无非是想以咱的名义下令,让藩王们前往草原,他们定不敢违抗,对吧?”
朱权犹豫了一下,只能点点头。
他的任何心思,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
“咱不仅是你的父亲,还是他们的父亲。咱打下这片江山,无非就是让子孙享尽荣华富贵,可他们都去了草原,如何能行?”
朱权叹了口气,明白此事无法再说了。
只能拱拱手,说道:“父皇,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朱权离开后,没过一会儿,便有宫女将文昭抱了过来,或许是隔代亲的缘故,每次朱元璋见到小文昭时,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
小文昭躺在襁褓里,含着手指,咿呀咿呀的喊着。
朱元璋逗了他一会儿,脸上忽然露出莫名的神情,自言自语道:“好男儿志在四方,确实不能局限于一隅之地啊……”